01
决定带航航过来非洲一起生活,是我在重返非洲之前就定好的计划,并经过九个月的考察、排除万难、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才执行的。
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
首先是航航爸爸的不赞同,他一直认为带孩子过来不现实,因为我俩都在国企,没有假期和自由,不具备带孩子过来生活的条件。这个问题在我跳槽升职到另一家国际集团做国家代表之后迎刃而解。相对自由的职业+送孩子上学+当地保姆,他同意了。
其次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的不舍,尽管我在与孩子分别之前就明确告诉过他们,我先去非洲做好准备工作,半年后一定回来接孩子,暂时的分别只是为了一家三口更好的重聚。因为我的原则一直是:在保证家庭收入的情况下尽可能一家人在一起,我绝不会让孩子一直做留守儿童的。好在两个老人还比较开明,也知道他们阻止不了我。虽有不舍,但也帮忙提前与孩子沟通好。
然后是孩子姥姥和姨妈们,担心孩子过来这边有危险,疾病传染,语言不通,上学听不懂,以后回国上学适应不了。 我去拍了这个城市和很多中国孩子在这边上学的照片和视频给她们看,告诉她们这边的安全和教育都不是问题。至于语言,我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这么小的孩子,去学校就是玩,最重要的是留在父母身边,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会高很多。
我和航航爸爸目前工作所在的国家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平缓发展的中部非洲国家,我们常驻在首都,这里气候常年温和,生活相对便利,治安良好。整个城市大约有两万多外国人(包括欧美、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人),所以也称得上一个小小的“国际城市”,高端酒店、餐厅、大型超市、国际学校、富人住宅区,应有尽有。虽然比不上国内城市的繁华发达,但过正常生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个大环境,我在半年内协调好工作,安排好安全的住处,找好了信得过的黑保姆,在法国学校报了名,把航航的出国手续和机票办好,就立刻马上回国接我的宝贝了。
02
经过差不多二十个小时的飞机之后,我三岁多的宝贝航航终于来到了爸爸妈妈常驻的城市,他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东张西望:“妈妈,这里就是非洲?非洲好暖和呀!”
我问他:“是呀,你喜欢这里吗?”
他好像早有答案:“喜欢~非洲是我爸爸妈妈的家,我很喜欢非洲~”
这小家伙,肯定是爷爷奶奶常常在他面前说,他悄悄记住了。
我们的家安在离市区不远的一个熟悉的公寓楼,邻居大多数是在这里工作的外国白人,院子里干净清新,院子后面是个很大的泥土操场,动静相宜。
安置下来之后,孩子很快就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他每天心情好得不得了,爸爸妈妈叫个不停,和爷爷奶奶视频,很兴奋地说:“爷爷奶奶,我爸爸妈妈在非洲的家很好很好哦,你们要不要过来?”
爷爷奶奶看到孩子掩饰不住的幸福感,也安下心来。
这也印证了我带他过来生活的正确性。尽管还是会遇到一些不便和困难,但与孩子的幸福感相比,那些都不值一提。
孩子适应了环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他去法国学校报到。
这是一间法国国际分校,暂且称之为F学校吧,位于富人区的一个小院子里,包括幼儿园和小学,总共也就两百多人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布置得很温馨;教师大多来自法国,当地教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学生大部分是各个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还有部分当地富裕人家的小孩。
在此之前,我曾经把首都的所有国际学校都跑遍了,作了详尽的考察和对比。
这个城市的国际学校分四类:当地国际学校、美国国际学校、比利时国际学校以及法国国际学校。
当地国际学校:大多是公立学校,学生多是本地生活水平较高人家的孩子,每学年学费大约收七八千元人民币;硬件很简陋,主要是安全没保障,我亲眼看见一群小孩在没有围栏的滑梯横廊上摇摇欲坠,底下的软垫已经破旧得不像样子,而且居然没有老师在旁边看守。这样都不出事,也是费解。
美国国际学校:一切都很高大上,与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没啥差别,就是价格不太美丽。除第一次入校得交一笔可观的择校费外,每个学年得交1.5万美金,换成人民币差不多十万了,我的天,怕怕,不是咱老百姓上得起的学。据说就读这个学校的大多数是美国大使馆官员或者当地富人家的孩子。
比利时国际学校:硬件和学费都与法国国际学校差不多,离得也不远,就是感觉大体上环境上粗糙,不够用心,没有法国学校那种严谨、干净和温馨。因为位于富人区主街道,出入方便,很多中国家长选了这间学校。
对比之下,最后选择了温馨的法国F学校,学费大约一个学年是两万人民币,在可承受范围内;位于富人区,离家近;更重要的是,我朋友的两个孩子以及认识的几个华为员工的孩子都在这个学校就读,大家对它的评价都很不错。
03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被拒绝了。
咨询处的女秘书拿出一张表格给我:“不好意思,你儿子排在替补名单的第三位,但目前尚没有要转学的学生,没有多余的学位,你们先回去等通知吧!”
我愣住:“怎么可能?之前你们已经打电话通知我们来上课了呀,虽然当时我儿子还在国内,但我不是与你们确认过他到来的时间了吗,按道理你们只要把他顺延到下一位啊!”
“不是的,我们按规矩是错过学位就要重新排队,”她抱歉地安慰我,“这个学期还剩一个多月了,一般暑假会有一些学生跟着爸妈回国转学,你们先暂时让他进本地的幼儿园,等下个学期再来吧!”
没办法,我们只好重新找幼儿园,看了几家简陋不堪的本地幼儿园,深感绝望,还是决定让他在家里待三个月后新学期去F学校。
临近开学,得知航航的名字已经升到替补名单的第一位了,我们很高兴,心想这次肯定行了吧!
秘书笑意盈盈:“应该没问题,我带你们去见见校长,你向他求求情,阐述一下你们的情况,态度尽量谦卑一点。”
校长是一个法国老头,笑嘻嘻的,看起来很好说话。我悄悄松了口气,把我们的情况与他一说,希望他考虑我们的特殊情况在小班加一个名额。
“不行!”他依然笑着,但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们的学位名额已满,不好意思!”
“我的孩子已经报名了一年,在家等了三个月,他天天吵着要上学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孩子在家里太无聊太可怜了。我听说小班有一个孩子过两个月要调回国,能不能通融一下在小班加一个人?”
“NO!”他依然笑着,态度却丝毫不动摇,“我们的学位数量是有规定的,对不起,没办法帮你!”
我一边在心里暗骂法国佬的死脑筋,一边还想继续求情,但被航航爸拉了出来。
我们决定开学那天带着孩子过来,一起去进去求情。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好话说尽,那个法国老头就像吃了定心丸,丝毫不为所动,枉费我宝贝为了和他对话特意培训了几天法语。这样硬心肠的人也适合做教育事业?
秘书让我们先回去再等等,她帮忙想想办法。
又等了三周,终于打电话来通知我们可以缴费上课了。
我问秘书是不是有学生调走了?她摇摇头,不置可否:“我们在小班加了一个名额。”
不是说加不了名额嘛?我心里一万个不解,但还是很高兴,我的宝贝终于可以上学了!
缴费时还给我们减去了前面三周的学费,好吧,按规定办事,正经兮兮,这很法国,没毛病。
04
开始上学了,我又一次被法国人的思维弄得哭笑不得。
一周上学五天,天天上学时间不一样。一三五上午7:50-12:30,下午不上课;二四上午8:50-12:00,下午14:50-17:00。
没有任何连续两天的上学时间是一样的,放学时间也是。美曰其名:让学生劳逸结合。
好吧,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时间安排得多么不科学,会造成孩子的生物钟混乱,生活不规律。
但既然进了这个学校,就入乡随俗吧。在混乱了两天之后,我给每天设定了不同的闹钟,很快就适应了。但偶尔去接孩子时还是会搞错时间,也听其他家长说了很多各自搞错时间的笑话,老师们对这种现象也很理解,大家心照不宣。
由于航航是第一次上学,尽管上学前我们与他沟通了无数次,说得好好的,但还是遇到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初次分离恐惧症:一进教室就把我抱得紧紧的,哭着要回家;陪他在教室玩,他紧紧粘在身边,与他解释清楚爸妈待会过来接他就狠心走了,在教室外面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们也眼泪汪汪;下课来接时他一脸高兴,一路上心情好得说个不停;但第二天一去到学校,同样的场景上演。
但这样的情况只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他便勉强与我挥手,要我再三保证下课一定要来接他,就找小朋友玩去了;第四天,他已经完全熟悉和习惯了上学生活,高高兴兴地与我们挥手说再见。
我再次被他超强超快的适应力震撼到了。
05
在非洲上课,最大的难关是语言。
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一关,因为航航至今说中文还有点大舌头,有一些声母还发不准音。所以我决定暂时只教他一些最基本的法语日常用语,先纠正读音,学好中文,再慢慢学法语,否则他发不准音,很容易打击学习信心,造成心理障碍。
开始的时候我很担心他语言不通,融不进集体,虽然班上还有四个中国孩子,但他们已经上了一年小小班课,早就适应了。
开始一段时间,他很沉默,基本不敢开口说话,只肯与中国小朋友玩。
慢慢地,每天送他上学,他见到老师同学都会用法语打招呼了;
很快,他进了教室,很自然地和其他非中国小朋友玩到一块去了;
有一次我偷偷在教室外面观看,见他们正在上音乐课,丝毫看不出他不懂法语;
一个多月以后,老师告诉我,航航虽然会说的法语有限,但是基本上能听懂别人的话了。
我便慢慢安下心来,同时不得不惊叹于小孩子的语言天赋,以及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F学校的教学完全按照法国的教学系统进行,尤其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在玩乐中发掘孩子的天赋;鼓励孩子从分享中收获友谊和愉悦;注重仪式感,每个节日都会精心布置安排,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这种教育理念的。
后来,为了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我决定效仿一些家长,周二、四两天的下午课不去上了,每天下午安排他在家上一个小时中文或图画课。既可以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又可以先打好中文基础再学法语。
也有人觉得这样有点浪费学费,但我认为上幼儿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让他有小伙伴一起玩,学会与人沟通相处。只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学费就没白交。
到了第二个学期,当我看到他与同学的交流越来越顺畅,对黑皮肤同学不再排斥,去上学越来越开心,越来越习惯这边的生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真的如朋友小英所说,在父母身边,孩子的天性彻底打开,浑身洋溢着的幸福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一直呼吁,有条件(没有条件也尽量创造条件)的父母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和信任感!
-- END --
Ps:由于种种原因,加上这个国家马上开始总统大选,航航同学已经暂时跟着爸爸回国读书了,但我相信这一年多的异国经历,在爸爸妈妈身边的温暖快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是不可磨灭、弥足珍贵的。对我们做父母来说,也更加明白,虽然生活不易,但天伦之乐这件事,是值得我们排除万难去努力达成的。
文|长河:一个乐观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八零后资深非漂。有点温度,也有点小文艺。我带上故事,你带上酒,咱们不见不散。公众号:非洲小岁月(Life-in-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