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不错,早晨挺凉爽。
准时起床,准时写日精进。
昨天看到一段文字,瞬间被刷屏: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定义都理解得太浅了,穷根本不是吃苦,穷就是穷,不是吃苦。
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无效社交、无意义的物质消费。
以及在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本质是一种禁欲能力、自控能力、坚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大程度说,靠自己做出成绩变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穷人更能吃苦,否则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会发现,这些人富有了以后,还是比你勤奋,还是比你能忍受孤独,还是比你能延迟满足,还是比你简单纯粹。”
这段话,不长,但是非常经典。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如何为我所用
按照我们传宗思维路径,吃苦才能赚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那换一个框架,请问你,农民辛不辛苦?能不能吃苦?工地上的农民工能不能吃苦?
说实话,如一从上学开始,就一直戴个眼镜,就完全没个能干粗活的样子。
虽然之前上过流水线,在广东美的空调东芝分公司做了4个月,也证明可以吃苦。
但是后来我就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
他只重复,不思考
刚开始还琢磨怎么动作更快更好,或者怎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后来动作熟练了,闭着眼睛都是做下来,然后就一直重复,重复到一个月过去了,3个月过去了。
一直重复着重复,那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然后我记得流水线对面墙上写着几个字:
借力用力不费力,借脑用脑不烦恼。
如一一想,这不就是出口吗?
再这样重复下去思维会固化的,因为他完全不需要动脑子,这真心致命。
记得老师提到过一个问题:一个农民和一个打高尔夫的老板同样在大太阳下劳作,那半天的时间过去,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是一样的吗?
是的,时间一样,体力劳动也差不多,但是框架大小不同,其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自然不一样。
归根到底,屁股决定脑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吃苦是长时间聚焦,搭建一套系统,一套可以自生的框架的能力。
在这期间会遇到各种这样的诱惑,那就需要为了系统的长久,抵御诱惑,摆正战略方向,深度思考,活下去。
然后下一句:“很大程度说,靠自己做出成绩变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穷人更能吃苦,否则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会发现,这些人富有了以后,还是比你勤奋,还是比你能忍受孤独,还是比你能延迟满足,还是比你简单纯粹。”
这句话瞬间明白了克亚老师当年告诉如一的那句话:
“你和那些富二代相比,你比他们更幸运,因为他们没有你这样从零甚至负数开始的经历。
他们不能从0到1,只能从1到10,但是从事业的长久和坚固程度考虑,你这样更加幸运。”
现在回头看,还真是这么回事,所有的经历串联起来。
基本没有浪费,经历也就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你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折腾。
虽然还没成就很大,但是底气十足,越干越有意思。
大隐隐于市,大修也需要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就是禅,生活中的处处皆是禅。
就事练心,事上磨。
在红尘中修行,在红尘中修心。
最后可以学到的是如何运用这样的思维路径去思考问题。
首先打破城规,吃苦不等于穷,然后得出结论就事练心。
最后事上磨,为我所用。
同样的思维路径可以一直深度思考衍生下去。
有意思,有点意思。
然后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感受它,体会它。
最后去运用它。
下面进入广告时间:
7月19日,如一拉了一个自己的直播群,《张如一日精进》,每天在群里直播自己的所思所想,每日精进。
同时直播自己做淘宝,苏宁,京东,如何一步一步提升收入,从0开始做到月入10万,每天用数据说话。
慢慢的也吸收一些三观一致的朋友,合伙人,给他们提供资金,项目,技术,提供平台等等。
因为如一自己从草根慢慢成长,体验过从0到1的艰难,所以,明确创业真心不易,然后乐于分享,做点有意义的事。
下面是群里部分内容:
头一次做直播,头一次这么分享,有时候确实有点突兀。
But,没关系,小步快跑,边错边改,即可。
如果你也想进群,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然后转9.9元红包(防止无聊的人进去打广告,下个月会变成99元,然后每个月加100元,所有红包都发到群里,进去早的,你懂的,哈哈 )
你懂的,接下来,干货多多,湿货更多,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爱来不来,谢谢。
8月2日 西安 晴
张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