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整合人际关系与认知过程,美国心理学家Hardin和Higgins提出了共享现实理论。共享现实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沟通,获得的对共同经验的感知。共享现实由关系动机和认知动机引发;而社会关系及个体经验的建立和维持又都依赖于共享现实的形成。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验证,为解释刻板印象、社会知觉、人际沟通、自我概念和文化形成与传播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共享现实理论;主体间性;社会调节;刻板印象;共享主我(I-sharing)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领域研究集中在人们如何认识社会客体;到了19世纪80年代,则开始关注社会知觉和行为的认知基础。直到1984年,Tomas Ostrom指出,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应该努力理解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因为研究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已获得了很多有用的成果,但却缺乏对认知过程的社会基础的研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近二十年来,一些人开始大量研究关注社会关系如何影响甚至改变基本信息加工过程问题。这种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论整合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如态度、社会知觉、自我概念和刻板印象等。共享现实理论就是整合人际关系与认知过程问题的突出代表,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一、共享现实理论概述
(一)共享现实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针对客观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即各种主观经验,这些主观经验“在没有经过社会证实之前,就像萤火虫发出的光芒,是短暂、随机、稍纵即逝的。但是,一旦主观经验被他人承认,经历一个连续的动力过程与他人共享,受到社会证实,经验就不再是主观的了,而获得了客观现实的地位,这一过程被称为“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换句话说,共享现实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沟通,获得对共同经验的感知。shared reality一词作为哲学概念,在艺术、宗教等领域被翻译为“共享实在”“共享真际”。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在本文中使用时,根据《现代英汉心理学词汇》reality译为“现实”,即“共享现实”。
共享现实被认为是一种知觉状态,可能与客观现实的共同理解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实际上,能与别人看待世界的观点达成一致是很困难的,共享现实(或缺乏共享现实)通常只是感觉到的现实,只是个体知觉到同别人有共同观点,并不一定真正形成了共同观点。所以,共享现实与观点采择、主体间性和共识等概念关系密切。
共享现实包括人们外显的同意和一致,但却不限于此。共享现实可以被表达出来,也可以是默认的;可以是刚刚形成的,也可以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共享现实过程可能受意识操纵,需要付出努力;也可以在无意识情况下作为一种自主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
(二)共享现实理论的基本观点
纵观社会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两种强大的力量驱动着人类行为:一种是建立、确认和维护社会关系,即关系动机;另一种是理解自我及所处的环境,即认知动机。
共享现实理论是基于实用主义思想、社会比较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提出来的,它把人的认知动机和关系动机通过一个单独的社会心理机制整合起来:对获得相互理解的感知,即我们说的共享现实。
简单地说,共享经验把特定的人际交互作用和特定的认知联系在一起,在形成社会关系的同时,维持个体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掌握。通过获得对共享经验的相互感知,认识需要和关系需要得到了满足,基于这一假设,共享现实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描述为两轴,并可以从中推论出很多有用的预测。简单地说,人们共享现实既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也为了求知。
首先,社会关系被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关系参与者获得对自身或对世界特定的、相互的共同理解。当沟通中出现共同经验时,沟通就创造了友谊。比如,刚刚有小孩的父母会突然发现自己可以与其他的父母共享快乐和伤心,即使其中的某些人是在餐馆、商店或公园遇见的陌生人。同样,共享现实理论还认为,在没有获得共享现实的情况下,社会关系是无法建立和维持的。当沟通中没有出现共同经验时,沟通就无法产生友谊。
其次,根据共享现实理论,认识和关系一样,都依赖于共享现实。共享现实的社会证实过程在个体建立和维持对世界的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当观点和信念被他人辨认、验证和共享时,观点和信念就建立和维持了。Hardin和Higgins用一些测量学概念来比喻共享现实对认知的影响,他们指出,共享现实使个人的主观经验获得了信度、效度、推广性和预测性。首先,个体的主观经验被共享、即被社会成员认可后,就不再是随机或反复无常的了,它获得了信度。其次,通过社会证实,个体经验由主观存在变成了客观实在,这样的共享现实足够使个体经验成为外界现实的基础,即获得了效度。再次,通过共享现实,主观经验不再是独特的,而是更为普遍,这些经验可以跨越人、时间和情境,即具有了推广性。通过共享现实使主观经验获得了信度、效度和推广性,有利于个体对自己和环境的预测和控制。
(三)关系社会调节假说
共享现实理论认为,接受别人的观点能够形成认知和社会互动,可以使人们达到相互了解或者共享现实,以满足关系和认识的需要。从这个理论中可以衍生出关系社会调节(Relational social tuning)的假设。达成共享现实是为了巩固社会关系,这也就是说人们有与他人建立共享现实的强烈愿望,有与他人建立或巩固关系的动机。个体要达成共享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调节自己的观点使之与别人的观点相近。也就是说,当合群动机较强时,个体会试着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观点,以得到共享现实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调节(Social tuning)。也就是说,当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时,就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使之与感知到的对方的观点一致。Higgins在1992年提出,可能存在三种形式的社会调节,这三种形式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当共享现实尤其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即客观现实模棱两可时,会出现社会调节甚至超调节(super-tuning)。(2)当关系动机低时,社会调节不会发生(non-tuning),这时候,人们不想建立共享现实,因此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理解无关。(3)当合群动机低,社会疏离动机较高时,个体会试图通过阻碍共享现实来阻止社会关系的发展,个体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评价相背离,以此来远离此人,即反调节(anti-tuning)。
二、相关研究与验证
共享现实理论持有者非常注重创设精巧的实验情境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和假设,他们应用共享现实理论来解释很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如刻板印象、自我、态度、人际交互作用等,为看待这些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一)共享现实与刻板印象
以往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个体的刻板印象维持不变,但根据社会关系调节假说,当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动机强烈时,就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之适应对方的刻板印象态度。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Lowery等人对自动化种族态度(automatic racial attitudes)进行研究。与研究人员是白人相比,当研究人员是黑人时,白人受测者表现出对黑人较低水平的种族偏见态度。这种种族偏见态度的变化来源于实验情境中与研究人员建立关系的需要,受测者对黑人研究者进行了社会调节,表现出了亲黑人的态度。
Sinclair等人的后续研究结果与社会调节假说一致: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可以使受测者的态度向对方外显态度的方向转变,即关系动机影响受测者对目标人物的态度。在实验中,当研究者主张种族平等或中立时,女性受测者的自动种族态度倾向于与研究者一致,但在男性中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中介分析表明,对研究者喜欢程度中介了受测者的社会调节性别差异,受测者会调整自己的态度迎合喜欢的研究者的态度。后续实验操纵受测者对研究者的喜欢程度,与接触粗鲁研究者的受测者相比,那些接触讨人喜欢的研究者的受测者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关系动机可能会引发自动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受社会群体规范的影响。
Lyons和Kashima的研究表明,人际沟通是维持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资源。当信息通过人际沟通链进行传播时,与刻板印象有关的信息会变得更加刻板。该实验就阐明了这种现象的机制,即刻板印象通过沟通链维持这一过程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现实。在实验中,受测者通过4人的沟通链传播一个具有刻板印象的故事,操纵交流者获得的其他交流者共享、认可刻板印象的程度的信息,以及受测者实际与其他交流者共享刻板印象的程度。结果发现,对刻板印象的共享对故事在传播中更加刻板化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Hardin和Conley的研究表明,启动已有的种族刻板印象可以预测受测者间的合作与人际吸引。该研究让两个受测者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之后自我评定任务完成质量、与搭档的相似性和对搭档的喜欢程度等。在阈下启动了种族偏见的图片后,搭档双方来自不同种族(非裔、欧裔美国人)与来自同一种族相比,受测者更消极地评价搭档,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也更差。种族刻板印象就是一个种族内的共享现实,启动了具有种族偏见的图片后,同种族的搭档会体验到共享现实感,从而促进人际吸引与关系的建立;而不同种族的搭档则没能体验到共享现实,所以对对方的评价和态度会更消极。
(二)共享现实与自我
不仅对他人的评价或刻板印象形成、传播过程需要共享现实,自我认同和自我调节的每方面也都受共享现实过程的影响。共享现实在自我理解的建立和维持中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社会证实调节了个体即时的自我经验,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经验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前社会情境中共享的对自我的理解决定;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自我特定方面的形成与重要他人共享有关,这使自我经验有一定的稳定性。
Sinclair和Hardin的研究试图探讨当与持有刻板印象观点的个体进行互动时,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刻板印象目标的自我评价。受测者与一个搭档进行互动(实际的或虚拟的),搭档对受测者所属群体持有某些看法,操纵这些看法,使之与社会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结果与共享现实理论一致,关系动机可以预测自我刻板印象的社会调节,当刻板印象目标对互动伙伴的关系动机高时,他们将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与搭档一致的方式看待自己,即使这种观点可能对受测者不利时也一样。这说明即使是新建立的关系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显著影响,但只有在建立关系的动机强烈时才会如此。
上面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即时的自我刻板印象的社会调节,Sinclair等人的后续研究探讨了多社会认同情境(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下的自我刻板印象。启动受测者的性别或种族特征后,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数学和言语能力(自我刻板印象),以及他人对自己这两种能力的评价(社会期待刻板印象)。亚裔美国女性和非裔美国人都了解与启动特征相应的社会期待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与这种刻板印象高相关。而非裔美国人也了解相应的社会期待刻板印象,但是自我刻板印象与这种刻板印象无关。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刻板印象与社会期待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受感知到的重要他人的评价中介,自我刻板印象是特定关系中刻板印象期待的产物,刻板印象被整合到自我概念中的程度依赖于它们与重要他人共享的程度。
(三)共享主我
James把自我分为客观我(me)和主观我(I)两方面。客观我由自我表征、自我概念构成,包括任何与被称为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的感知、记忆等有关的东西。而主观我指的是自我的行动方面,表示我们自己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感知、反应、解释和经验。共享主我(I-sharing)指的是个体的主观经验至少与一个他人融合,即个体感知到与另一个人持有同样的主观经验。Pinel指出,共享主我是一种特殊的共享现实,只有当个体与他人共享了包括某种情境导致的特定情绪体验时,才能被称为共享主我。Pinel等人对共享主我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们不仅仅因为客观相似而相互喜欢;共享主我还可以调节对客观相似者的喜欢程度,有时候还能消除其对客观相似者的偏爱,当客观不相似者与个体共享主我时,个体会更喜欢客观不相似者。
孤独感的克服和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在共享主我引发的人际吸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际关系需要较高的人对共享主我者比对非共享主我者的反应更强烈。研究结果说明了共享主我的重要性,以及在人际吸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感到一种存在的孤独感(existential isolation),这使人们产生了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动机。共享主我就是最有力量的共享现实,在人际吸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理论评价与研究展望
共享现实这个概念把人的关系动机与认知动机联系在一起,探讨认知的社会基础及其人际功能,这可以促进对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对共享现实过程的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人际沟通、刻板印象、态度改变、自我概念等。现在,共享现实研究关注的热点除了刻板印象领域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共享现实理论对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形成机制研究有深远影响。Lau等人指出,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社会知识和信念,即共享表征,这也是一种共享现实;文化可以被描述为共享表征的含义从一个个体传播给另一个个体。对这些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产生基础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其次,对共享现实的研究对人际交互作用有指导作用,一段交流和沟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享现实是否形成。社会调节可否作为一种印象管理方式,如何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加以运用,以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共享现实理论的研究现在还初步应用团队过程。有研究指出,群体极化等团队决策现象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另外,共享现实还可以应用在培养团队合作中,如何创设能够引发团队共享现实的情境,让成员们通过沟通、讨论达成共识,使团队成员间更加团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