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他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而我家的怎么说也不听,有点疲?”
相信在育儿的过程中你和我一样多多少少会产生过这种想法。那你碰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接下来是如何操作和解决的呢?如果你想找到问题缘由以及找到问题解决更有效的办法,那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这本书吧!相信在阅读后跟着里面的方法养育孩子,那后面陪伴的过程会顺畅得多一点吧!
李玫瑾老师,相信爱刷育儿经的家长朋友都知道。李玫瑾老师,是中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
和李玫瑾老师的想法一样,我认为:能力的培养确实重要,但是它应该排在情感(心理抚养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之后。李老师说:“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这本书循序渐进地讲出: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如何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我非常认同书里的观点,特别是家庭真的是人生的起点,而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有些时候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从小就是比较调皮,不会听话,你叫他不要做,他偏要做。”我想说的是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张白纸,你希望把他画成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的笔。那对于教育孩子比较顽皮、学会遵守规则也是一样的。是因为你第一次的妥协还是不在意,认为只是小问题。而到遇到大问题或日积月累时间增长下来,孩子越来越调皮,不会听你的话?或者在他违反规则做了某事的时候你是像没有看到一样不说不教育还是随口一说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这些都决定了他日后的行为如何。还有一种是书里说的“不教而善”。那"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相反,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从未陪伴和管教过孩子。有的父母在外面像个人样,在家里却是另一个样子。有的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兴高采烈地玩麻将,孩子在洗牌声中学习能好吗?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那家长就要有一个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然后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想明白了就赶紧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
刚才我们说到“家庭是人生的起点”。那现在我想来说说“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记得我和先生谈恋爱的时候,他说到“他们家庭过春节有些时候一大家子的人去山上野炊,玩;也说到他的爸爸妈妈几乎没有吵过架。”听到这里,我心想:“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对人对家庭应该不会有多差。”正如书里李老师说的“一个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很重要,上两代人会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影响更大。”所以,现在每遇到问题,家里的亲人都能妥善帮助我,让我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为我当时的决定而骄傲。
最后,我想来谈谈书里说的到孩子长大一点了,3岁之后,我们家长需要把情感抚养转变为性格养育。那意思就是说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糖”吃,这一阶段需要“恩威并施”帮助孩子良好的性格养成,会遵守规则,知道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生养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辛苦历程,稍有不慎,不仅父母以往的心血有去无回,还会让整个家庭未来都陷入痛苦之中。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使他成为一个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让家庭幸福,也让社会祥和,这真的是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希望一点浅显的感想能与大家共勉,尽量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成为合格优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