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心中一阵激动,再也忍耐不住,轻声说道:“汉水舟中喂饭之德,永不敢忘。”周芷若全身一震,转头向他瞧去。 ——题记
说到吃饭,常读金庸的我不禁想到上面这一段。可以说,张无忌与周芷若的情之所起便是他们小时候初次见面时周芷若为张无忌喂饭。周芷若很会劝人,让本来连活的希望都没有的张无忌能够一口一口吃下饭,并且长怀感恩。这个情节远没有周芷若在光明顶上用倚天剑刺伤张无忌那么令人动容,却从人最根本的诉求中给人以共鸣:人活着,都是要吃饭的。
中国人很重视吃饭,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甚至很多事情都用吃饭来表达,比如见面问“吃了吗”表示问候,“砸了饭碗”表示丢了工作,“吃香的喝辣的”表示生活富裕有滋有味,“吃了这顿没下顿”自然表示已然穷困潦倒了……
吃饭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头等大事,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大部分人可能长期处于温饱线以下,所以才很重视吃,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表示了浪费粮食在普通人看来绝对是没人性的。然而,无论吃的好坏,在吃饭这件事上我认为至少穷人和富人还是比较平等的,比如说,无论贫富,一个人都只有一个胃,你再有钱也只能吃得下这么多,所以要有所取舍。但是富人确实有更多的选择权,而穷人吃得起的东西自然有限。不过归根结底,大家吃得最多的无非也就是五谷杂粮,现如今很多地方的人发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吃食也许只是吃个新鲜,谁会整天吃那些个玩意儿呢……
现如今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吃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简直是“家常便饭”了,于是普通人也开始有条件为了各种事大摆筵席,婚丧嫁娶,孩子升学,乔迁新居,毕业分离……一般来说,如果为了开心的事而吃饭,大家的情绪当然是高涨的,频频祝福主人,当然少不了喝酒,当酒足饭饱各自离去时,往往意犹未尽,叹息时间过得太快。如果是为了不开心的事而吃饭,则气氛往往从一开始的哀愁逐渐转为激昂,毕竟人活着要往前走,向上看,活着要吃饭,吃开心了才能好好活着,因此便吃得更加难分难舍,似乎一顿痛快饭可以将所有忧愁横扫一空。
现在好吃的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餐厅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只要去随便一个大一点的城市就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各色美味,人们的选择多了,口味也变得挑剔了起来,常常不满意已有的店子,埋怨它们不肯推陈出新,而常常喜欢去新开的店尝试一番。而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客常感叹周围事物变得太快,还是觉得从小吃到老的一成不变的饭菜最为经典……真是实打实的众口难调呀。
现在很多人,大多是女生,因为想要减肥,常常不愿意好好吃饭,不敢吃太多主食,看到含淀粉的食物仿佛看到了即将长在身上的脂肪,避之唯恐不及。可她们常常因为饿得发慌而不得不吃其它能量更高的食物,结果不但减肥大业事与愿违,而且平时也无法享受吃饭的乐趣,真是令人惋惜。
村里跟我父母一辈的一个女人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硬是靠家里男人在家照顾每天给她喂饭又活了五六年,期间儿子从高中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来因医疗条件实在不行,没有“亲眼”见到儿子结婚,但我认为这已足够,她家男人也没什么好懊悔的了。
人只要想活着,一定得吃饭,植物人都是如此,反而有些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人却往往对吃饭的好处视而不见,借口工作生活压力大,吃饭时往往满怀各种烦心事,有时忙起来饥一顿饱一顿,瞎对付,只把饭当成是果腹的材料,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感受将饭菜认真咀嚼、下咽直至消化吸收的过程。这类人一定没有想到过自己吃一顿饭跟多活一阵可以等量齐观,一定没有想到过有饭吃并不是天经地义而是要感激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让我们能够有时间、有能力、有条件享受这顿饭,一定没有想到过其实我们每吃完一顿饭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吃到下一顿饭的……
所以,珍惜每一顿饭,就是珍惜我们自己,只有吃好每一顿饭,我们才有资格说自己在认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