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 20180424 第9篇
前言
最近在校区里经常感受到一些孩子对抖音的迷恋。小一点的孩子,课间休息就凑到家长身边缠着要看抖音,或者一看到手机就问你在看抖音吗?大一点的孩子,则是一群孩子凑在一起低头看抖音,哈哈大笑。有个别孩子还会模仿抖音的一些语言或者动作,夸张得让人感慨。
抖音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短视频应用之一,虽然我自己不刷抖音,但明显感觉到了它的威力,它几乎辐射了身边不同的人群,家人,同事,朋友,孩子。
抖音的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无穷的多变性
在抖音上,搞笑有趣吸引眼球的视频太多了。只要你打开抖音,手指轻轻一划就能更换视频,但你不知道下一个视频会是什么,是搞笑的海草舞还是可爱的猫咪卖萌。这种不可预测性增加了你的兴趣,激起你的好奇心,刺激你脑袋里多巴胺的分泌。所以,你就会对下一个内容有所期待,舍不得停下来。这个对还在成长中的孩子影响更大,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未知,所有未见过的事物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的,在这种变化中,大人都难以抵抗,更何况孩子。
二、15秒的自动循环
抖音设定播放完整条视频后自动循环播放,因为视频被限定在15秒内,很多视频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的多看几遍,不知不觉就增加了观看时间。这种效应被称作“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本能有着将事情做完的驱动力,而那些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比那些已经处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三、互动奖赏,及时反馈
抖音在产品上设置了用户与分享者互动的功能,当你点击“赞”的按钮之后,跳出的红心,给你积极反馈,让你明白你这个微小的动作是有回应的。而分享者收到这种反馈后,相当于鼓励,也会更积极的更新视频。你在后期看到更多的更新,也是一种反馈,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沉浸式体验
抖音设计了挑战的功能,有不同的主题或者话题,鼓励大家以一个主题去展示自己,参与体验。这种挑战,让很多的人看了抖音上的视频更想自己参与制作。这种竞争参与感、沉浸式体验,更容易让人行为上瘾。
抖音针对人的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设计了产品,利用以上的交互细节,结合丰富的视频内容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让一般的人无法抗拒,一不小心就养成了使用习惯。而对很多孩子来说,已经发展成瘾。从孩子方面来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专注力和思考力。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让孩子戒掉对抖音的瘾。
从根源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接触到抖音?因为很多的父母工作忙,没空陪伴孩子,为了不让孩子打扰到自己,就把手机扔给孩子自己玩,而手机里又装着抖音,这个大人自己也在刷,又割舍不掉的APP。或者自己在陪孩子的时候觉得无聊,就拿起抖音刷一刷,和孩子一起看,有第一次便有后面的无数次。又或者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为了方便联系或者做作业之类的,结果孩子自己受其他同学影响,也装了抖音,一不小心刷刷刷。
归根到底,父母的行为影响了孩子。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他们还有很多东西没办法自己理解,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导。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适当的陪伴方式,比如在孩子身边刷抖音,追剧等等,会让孩子误以为这就是消耗时间的最好方式。
亲爱的家长,如果你想让孩子戒掉抖音的瘾,请你从自身做起。
试着放下手机,给孩子和自己一段独有的相处时光。专心的听孩子说一说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关心的问孩子今天的心情如何。让孩子明白,除了手机,除了抖音,生活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
试着制造一些家庭时光,每周固定一些时间,一家人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哪怕是一起专心的吃饭,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在餐桌上讨论一些轻松的话题,喜欢的食物,爱听的歌曲,有趣的电影。
试着设计一些全家参与的互动游戏或者任务,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有一点难度的手工活,需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试着开家庭会议,围绕一定的主题,来一场头脑风暴,让孩子参与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试着培养阅读习惯,来一些仪式感。当拿起书,坐到书桌前,就是安静的阅读时光,不许看电视,不许拿手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你真的用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从生活的点滴感受到爱的存在,孩子才不会因为父母现实生活陪伴的缺失,用网络上的娱乐去弥补心里的需求。
习惯是大脑用来掌握复杂举动的一种方法。当大脑试图走捷径而不再主动思考为什么、怎么办这些问题时,习惯就养成了。刷抖音是一种会让人成瘾的坏习惯,可是有爱的亲子陪伴也可以成为一种日常的好习惯。
结语
愿孩子都能在真实的爱里成长,而不是虚拟的刺激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