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台湾女作家,有着犀利文笔之称的龙应台,竟然在锋锐之下有着如此温情的一面。在看《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之前,我就看过龙先生写的《目送》。相比《目送》,“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深邃忧伤,更多的是初为人母的纯真喜悦。温情脉脉的龙先生,不同于三毛的万丈风情,她的笔下,我们普通人的经历都能幻化成一幕幕美丽温馨的画面,你会情不自禁的去回望,就像潺潺曲水流进心田,总能回味起那些甜蜜的记忆,也总能体会到那些无可奈何浸入心灵的忧伤。
《孩子,你慢慢来》就是一本写你和我的书。我们总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因为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感动到痛哭流涕。从摔倒了坐在地上嚎哭,到潇洒拍拍身上的灰站起来,并准备好去迎接下一次摔倒,我想这就是长大吧。
书中,夹杂着许多她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浇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孩子的感人故事。
龙先生用最朴实,简洁的文字把华安、华飞的生活趣事、有教育意义的事写出来,这些童年的事与我们好像丝丝相连,仿佛我们也经历过,而我们经历时少的是父母的旁白,在这书中,龙先生把我们缺少的旁白补上了,我们或许能从旁白中懂得父母内心的想法!
“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这句话是华安写给妈妈龙应台的,没错,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榜样,必须表现最好的一面,因为他们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可是如果我们从父母的角度想想,因为我们,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放弃,他们也想一觉睡到自然醒,他们也想疯狂的玩,他们也有很多的抱负,可是因为我们,他们选择了退步,选择以后再实现,甚至把我们放在了生活的中心, 一切都以考虑我们的感受而妥协!
“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的手。生命的来处与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或许现在再多的道理,再多的理论,再多的劝解,我们都还不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辛苦,也许只有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时,不用一言一语我们就会完完全全理解。
龙先生的文字,似水般柔情,像火般温情,带着甜蜜与幸福,让我们回忆起做一个孩子的童真与快乐,亲近一些小动物小植物的欢喜与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动,最后只觉如清风拂来般沁人心扉。
在《序》中,龙先生写下了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而在《目送》中,历经世事,时光沉淀后,她是这样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正如龙先生说的: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老去,一切的开始注定是分离。
“我知道我们依旧在乎彼此,可我也知道我们终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如同孩童时代一般给彼此,我们只是过着彼此平常平淡的日子。”
人有比鸟飞的更远的梦想,人有比鸟更华丽的衣饰,人也有比鸟更纯熟的思想。却少了乌鸦反哺时的温情,堕入欲望的渊薮。他们忘了:终点有这么个人,拂起面庞的白发,分明地说道“孩子……你慢……慢……来!”
——102班 周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