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到,图片总是能用很直观的画面在最短时间内给予观众最大的信息量。
然而,我忽然又想起了《琅琊榜》,那部这几年我唯一全集看完的连续剧,是由一本小说改编而成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总是影像去改编文字,却很少文字去改编影像呢?
即使是一部没有小说背景的影视剧,也是要先有文字版的剧本,然后才有了画面版本的影视。
文字改编成画面版的影视,有万种可能。一部《射雕英雄传》被拍成多个版本。黄蓉的模样,也随着时代,变就多个模样。几乎每个版本都获得了成功。
可是,反过来,把影视版作品改编成文字版,却极难突破影视作品,更谈不上改编的成功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文字是人们用来记载事件人物的一种工具。但是最后,不同时代人们却总是按照自己的时代给文字加上自己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
由此说来,文字,其实还真的不太靠谱。
我想象了一下。一张图片肯定是没办法了,至少得一小段视频,视频里,也许还得有人把上面的那一段文字念上一遍。
不要去打搅威尔逊一家,他们正忙着给还没剪羊毛的杂种小母羊梳毛…
这还得有个前提,观众不太笨,能从这句话里发现祖父对别人家的情况很熟悉,从而得出祖父对整个牧场有可能都很熟悉的结论。
就这段话来说,貌似文字又比画面强上一截。
画面优势在于既视感,文字的优势在于陈述感。
当一个女子出现在画面里,不同的人会对这个女子是美或者不美会有不同的结论。而文字里,只要有一句话,“女孩美若天仙”,就可定义一切。
可是,美是什么样的,文字还是要有进一步的详解,比如白里透红的脸,细长的柳叶眉,红润的双唇。
似乎,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
每一张图片,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在形成的那一瞬间凝结了时代,配上文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