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认为每个人是不同的,人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孟母三迁讲述了孟子受环境影响,会有不同的变化。 好人受不好的环境影响会变成坏人,坏人受好的环境影响会变成好人。而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幼年的教育是否稳固。而人之初属于幼年。幼年时期没有受过教育前的成长是人本身的品性,大概讲的就是悟性,理解善与恶的悟性,如果理解善的悟性高,就会从小就善,如果理解恶的悟性高,就会从小就恶。那么一个大圣人和大坏蛋的极端表现是可以经受住教育与环境的考验,无论是环境的好坏。只能说好人更好,坏人更坏。而好人为什么没那么突出好,就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坏人为什么没有更坏是因为人的欲望和环境教育正正好好满足了这个坏人,让他走极端的时候还会想到善良,但极端善良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善良。那剩下的都是极端之下的我们,没有圣与恶的前缀,只有人,平凡的人,普通人的就是没有定力的人,生下来悟性并不高,分辨善与恶比较平均,多不太多,少不太少。所以就是那种即使教育也会是善良也不太善,恶也恶不起来。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我记得每个人都会从小看书,那书是谁写的呢,就是那些善良的人,善悟性高的,比如孔子,比如幼年受教育以后得孟子,那我们这些普通的孩子就会从小受他们的教育思想而成长,变成善良的人,在各种环境影响的过程中人坚持善良,抵制恶与不好的欲望,比如利益,与金钱。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是说人本善良,可以经过教育,感化他,让他向善。而人之初性本恶,则说他的恶,与生俱来的思想根深蒂固,无法动摇。所以说无法感化他。还有一种恶是受环境影响的恶,但我认为所有无法动摇恶的思想的人,都为人之初性本恶。因为行为来自于思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去改变人的任何思想,而人之所以去理解善,是因为人认同善,不认同恶。所以人的小善和小恶,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那恶小为之,善小不为,就代表这人没那么善也没那么恶,大善大恶到也没有发挥的可能。所以没有作为。人们纠结于人性的问题,人性是需要传扬的,有善才有恶,有恶必有善。善人有善人的做法,恶人有恶人的做法,那中间的平庸的人做法简单没有突出的办法。所以要与善人学习善,当自己拥有恶的思想时就要用善的思想来抵制恶。我认为勿以成全别人而助长别人的恶,自己的善良功底深而助长别人恶,这样是恶的做法,因为别人是无法有这么深的善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别人助长善,对人善良,为他做善事,但不能成全他的恶来以为自己善良,这是对他助长恶的事情。而当自己无法说服一个恶人的时候,不要与之纠结,要找一个能与之辩论善恶的人来说服他,大概就是你的善还不是太稳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