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北京各大城市,各高大上的幼儿园接连爆出“虐童”的丑闻,把幼教这个行业,幼教这个群体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父母们都如惊弓之鸟。回想当初给糯米择园,其实也已经关注到一些虐童的新闻。我曾经也是一个焦虑而百般谨慎的家长,甚至考虑过自己带着糯米去杭州就读。机缘巧合,最后跟糯米一起进了东方。当时的初衷很简单,陪女儿一起长大(当时的长大还是比较肤浅的长大),自己身在其中也更有安全感。我想这里一部分老师的初衷跟我应该是相似的。
回想起来,我们的成长之路上父母老师经常会说“我从小教育你要xxxx”“我一直教育你们要xxxx”“以后你有了小孩要教育他xxxx”“让你老师好好教育你一下”之类的话。真正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在这一路上不断地思考我身为父母,身为老师的教育者身份到底是什么。
记得第一个学期,赖老师说小王你声音要响一点,我以为声音太轻了所以hold不住一个班十几个孩子,然而嗓子喊破也不觉得有很好的效果。后来听到赖老师一直夸小严带班规则好,非常好奇小严是用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办法搞定孩子们,为此也是每个学期都在问赖老师,每一次无非就是说小严说到做到,对孩子界限很清晰,问到后来感觉赖老师也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赖老师还跟我说过“关系,关系很重要。”我一直觉得自己跟小朋友们关系很好啊,每个班的孩子跟自己班老师关系也都很好呀,现在想来是当时还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每个学期一波一波地孩子带起来,总会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一些,家里怎么教都教不会,我们怎么讲都讲不听。”类似的话。很多的大人都有一个误区,不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以为有了孩子我们大人就有了管教的权力,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话。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就觉得孩子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把“说教”当成了教育,以为我们跟孩子说什么,这张白纸上就会写下什么,以我们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有限的对事物的理解来圈教孩子。其实,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为什么我现在不需要扯着嗓子喊了,孩子们都会听我的?是因为我太凶了?还是因为我会给他们吃糖果?显然不是的。若是害怕我,应该也不敢随便地给我起外号,冲进我怀里了;若是每一次要让孩子们配合我都要给他们发糖果吃,那我的工资应该都发到批发糖果的商人那里了。我现在是这么理解的,因为我们之间建立了关系,因为我们之间有了深一层的链接,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有规则有界限,因为身边其他的孩子是这样做的,所有的这些对孩子产生了影响。
能在孩子这张白纸上写下东西的,不是我们大人对孩子说的那几句话,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往大了说,还有我们成人营造的社会氛围。当两个家长为了孩子的小矛盾大打出手的时候,我想他们的孩子可能就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争端;当一个成人随地乱扔垃圾,我想他的孩子很难学会爱护环境;当父母每天都是追剧、打麻将、打游戏,他们的孩子可能也不能享受安静看书的乐趣。。。
我在新生家长会上给爸爸妈妈们讲蒙氏教育的时候,有一页ppt的标题是“不教之教”,不知道还有多少家长记得。我们的蒙台梭利女士主张教育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能够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和发展,滋养孩子的精神胚胎(儿童之家与蒙氏教室)。当然老师也是这个环境中的一部分,是软环境的创造者,维护者。并不是冠上了老师这个称谓就是行的,所以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爱的语言”“爱儿童的行为”“语言十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话的内容也许并不重要,但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让孩子学会了尊重;说椅子要塞进桌子底下,如果老师不身体力行,孩子可能也只是说一句动一下,无法变成一个好的习惯。
最后引用一下王人平的微博: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影响力不是父母角色赋予的权利,而是基于你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和与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愿意主动追随你,学习你,和你要求不要求没有关系。没有生命的连接就没有和谐稳固的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
一个政府对待百姓的态度,一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会成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为这名老师本身也是百姓,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会以自己曾经被对待过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我所做的选择,最终希望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每一个孩子好了,我的孩子才会好,愿大家的生命彼此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