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给一个同事代课,代的是后进班的学生,无论我讲的课多么激情四射、引经据典,听者寥寥,应者更少,班里的气氛暮气沉沉,我讲的东西像石沉大海,无法收到学生的回应,讲的我也是索然无味。有心让他们上自习,可仍然有一两双渴望的眼睛盯着我,让我不忍心放弃。
这是学校分层次教学后的副产物:固然可以按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但后面班级的学生就开始破罐破摔,难道任其消沉下去吗?
回到办公室就跟其他同事说起这件事儿,感慨:如果在这两个班还能认真学习,下学期一定会从这两个班出去,进到更好的班级。能不受大环境影响,坚持学习,这样的学生内心该是多么强大。
然后就看到了曾校长关于后进生的文章,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一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只是看到了在差生中挣扎的学生,感慨他们的自救与坚强,但那些沉溺于自己不优秀的漩涡中麻木地学生呢?他们怎么办?
我从来不否认教学成绩跟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也不否认教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成绩差的学生真的一无是处吗?多年后,当年的差生向你打招呼说:老师,您还记得吗?我是某某,您曾经教过我。你作出的回应是仍然记不起来的点头颔首……可当你曾经教过的优等生对你视而不见时,你又会感慨学生的凉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师倾注了全部心力的优等生在走向社会后对老师不闻不问;而你偶尔鼓励的差生却在多年后仍然对你念念不忘?究其根本,就在于感恩之心。优等生认为你的付出他已经回报给你了好成绩,差生觉得我这么差老师还能帮助我真的很不易……所以,千万不要仅仅为了成绩就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我们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为了试卷上可喜的分数,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在后进班,学生成绩固然不好,但只要能积极的做一个有朝气的少年,就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能拿考试成绩剥夺他们快乐成长的权利。降低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让他们也能体会学有所获的快乐,是我们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