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很崇拜一位学中文的学姐,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性情洒脱,见多识广。我一直把她的才华归结为某种天分或者成长环境,因为她看上去生活得自在且顺利,不上自习,经常逃课,但却能毫不费力地得到不错的成绩。
直到前几天和学姐聊天时,她不经意地聊起她曾经为了一道文本分析的题目,把一本书读了二十遍。
她说那真是一种读书读到恶心的感觉,每一页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批注。
-1-
大一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真努力。写新闻稿熬夜到一点,就觉得自己好拼啊。
当我在熄了灯的宿舍楼里摸黑洗漱时,油然而生一种自信和感动。
——那时候,太容易被自己打动。
现在想想,那算什么?谁没熬过夜通过宵?谁没踩在deadline的悬崖边上刷过题、写过稿?你所认为的“努力”,只不过是看起来,你付出的时间比较久,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拖那么久?这个任务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吗?
回头反思才发现,当年的“努力”和“拼”,其实都是在美化自己的拖延症啊!
-2-
上学期的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说过一句话:最了解你作息的,是你的舍友。
不明觉厉有没有。
想想的确是这样。你心里可能计划了一套完美的作息与生活习惯,但真正执行起来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以前认识一位同学,她经常给自己设立目标,会早起占座,会借很多书。
她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图书馆的座位好难抢啊”“要开始多读书啦(贴一张书单照片)”“第一次碰到这样的考试诶某某老师求过”……
俨然一副学霸模样,让人肃然起敬。于是大家纷纷留言鼓励。
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她借的书,我从没见她读完过一本。
她早早到了自习室里,然后开始认真地玩手机,发朋友圈。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啊,她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3-
真正的付出,是无需言明的。因为你已经把努力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中文系的那位学姐读万卷书,但她从未刻意提起。因为对她来说,这是她理应做到的。
而她写出的每一篇漂亮的文章,一字一句的背后可能都藏着她积累多年的阅读量。
她可以轻描淡写地聊起她逃过的课,因为她知道,课程中所讲授的作品她已经全都读完了。当周围的同学们为了应付一篇课程论文而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作品,临阵磨枪时,书中每个人物每段情节她都早已了然于心。
有的人仅仅是为了完成“上课”这个任务而上课,左耳进右耳出,最终脑海里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而这个学姐从一开始就想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无论以何种形式,最终目的是学到东西。而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都会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让她离她的作家梦越来越近。
-4-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蒋方舟的文章。一位运动员朋友向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只有你付出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5-
我们总是很容易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却很难说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往往像狗熊掰玉米,想要这个,又丢了那个,不能舍弃的东西太多,却不知道哪一个最值得自己专注。
曾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要找到人生激情,只要回忆一下小时候,5到12岁之间,每天最热衷干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爱最纯粹,没有任何的外部压力。
我想起,小时候我每一天都在看书,爸爸妈妈工作忙不在家,我就去翻他们的旧书:《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还有《儿童文学》《读者》等杂志,伴我走过了我的童年。一旦沉入书中,我就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连妈妈喊我去吃饭我都听不见。到了三四年级我开始学着自己写小说,编织一个个新的世界,我是故事的编织者,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突然顿悟,读书和写作,这不就是我最想做的事吗?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在回忆中找到了答案……
你想要站在聚光灯下迎接掌声,还是喜欢潜心书斋研读文史,想要走遍世界阅尽风景,还是到一个喜欢的城市安筑小巢?
努力,不是为了用来感动自己,也不是为了放在社交媒体上感动他人。不是机械地去重复你应该完成的任务,而是为了你向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