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脑海中想到的第一印象似乎更多的是「奸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番形容下,好像也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第一既视感观了。
曹操这个人物在历史中的形象不是太好,但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在三国战乱时期,能迅速崛起,称霸一方,差点统一三国,要是没有两把刷子,那会儿的战乱背景下,别提来个三进三出,一进估计就一个乱刀乱箭躺下当肥料了。
嗯,那么,说说曹操的性格。
怎么说呢,官渡之战那会儿,陈琳是袁绍手下,为袁绍起草檄文的时候,把曹操一顿破口大骂,骂得是个狗血淋头。后来袁绍败,陈琳被俘,曹操也只是说了一句:骂人骂我不就行了,怎么骂我祖宗三代呢?陈琳遂谢罪。曹操也没真个为难,还给他个差事。
甚至对于背叛了自己的朋友,也依然念及当年的情谊。陈宫和曹操有过一段干事业的交情,当时曹操出任兖(yǎn)州牧,这里面基本就是陈宫的功劳。
而后呢,陈宫帮吕布打曹操,陈宫陨,曹操念及之前的情谊,赡养了他的老母亲,还帮着把他女儿嫁了,对他们家比当初是朋友还好。
这样看来,曹操是宽宏大量的一个人物。
但是这个宽宏大量的人物却又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而且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没有他不敢杀的人,也没有他杀不了的人。可以说是记仇得可怕。
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注引《曹满传》里所记,当年在兖州时,边让骂过曹操,结果是最后曹操将边让给灭掉了。
袁忠还在沛(pèi)国当沛相那会儿,曾经想法办了曹操,沛国的桓邵(huán shào)也和曹操有过节,得知边让被曹操给干掉后,直接吓得逃到了岭南,逃得了吗?
古至今,既然想吃人,不成,自当有被反吃的觉悟罢了。
那么,嗯,这一顿饭曹操是要管饱的,自是一顿追杀,桓邵最后自首见到了曹操,下跪求饶,曹操只一句:「下跪就能免死吗?」——打不过了就求饶吗?土鸡瓦狗尔,不值一提,杀!
以及,曹操说:「宁我负人,毋(wú)人负我」,这句话在当时看来,似乎更像是就事论事,是非如何,各评不一,但也可见,曹操生性多疑。
嗯~,用“复杂”二字来描述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他聪明无比,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又似乎宽宏大度,而又心胸狭窄,疑神疑鬼,如此多面的脸,全都聚集在了曹操身上,感觉很矛盾,却又合理。
这算不算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真诚、坦率、大度、多疑等等,都表现的从容不迫,落落大方,这更贴切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更真实,更形象的社会人。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是英雄,一个完美的融入了当时社会的英雄,奸诈的英雄。
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的一个疏忽是:欲写刘备之长厚近伪,嗯~,明明是想把刘备写得特别宽厚,但却把他写得很虚伪。
所以你看,除了三英战吕布那会儿表现出过一点硬气和战力外,没事就装孙子、哭鼻子、以及还扔自己的孩子阿斗,打仗全靠兄弟。
细思极恐,披着外衣的宽厚。似乎是不自觉的就想起了某某上级领导,浑身一哆嗦,赶紧的给自己加了一件衣服保暖。
小些时候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是更喜欢刘备这个人物的,但年纪渐长,大学那会再《三国演义》,开始觉得,刘备看起来怪怪的,明明书里面写的是那么正面的形象,但怎么就觉得有点假呢?这个时候或许是看得更深了些罢,开始欣赏曹操了,后来步入社会,得空闲时再看三国,原来我最欣赏的是曹操。
世人尽嘲曹操“奸雄”名,我自赏曹操此名真。
在那个年代,曹操是一个混得很成功的社会人。所以,我欣赏他。
在曹操五十六岁那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写到自己年少时也不过是想打打猎,读读书,再到后来参军,理想也不过是封侯,死时墓碑上刻个征西将军就很高兴了。
后来,沙场百战,一路杀敌,位极人臣,掌管无边权利。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曹操除了说自己的年少理想之外,还有这么一段,他说:想让我交出兵权?没门。
因为他知道对于他这个位置的人来说,自己一旦交出兵权,就会被人坑害。无权在手,有死无生。曹操大概也发现了,他处在一个人吃人的年代,手握无上权利才能保全自己。
然后,我们回看一些诸侯的结局:
张角,因作乱领了盒饭
董卓,因内乱领了盒饭
吕布,勇冠三国,最后被擒杀,领盒饭
张扬,倒在了自己人手里,领盒饭
公孙瓒,被攻破城池,领盒饭
孙坚,乱箭之下,领盒饭
数不胜数,有一个好下场么?最后都领了盒饭。
那个风起云涌、群雄并起的三国大时代,那是一个丢掉权利,就只能任人宰割难以活下去的年代。
拥有了权利,便只能往前了,绝无退路可言,唯有手握比别人更大的权利,踩在别人的头上,才能有选择的机会,才能保全自己更好的活下去。
同样
由学校步入社会后,生活中,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又哪来的退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