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年级班上一个孩子令我很头痛。因为他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一旦碰到稍稍有一些挑战和难度的,他就自动逃避。眼睛总是去寻找一些有趣的事物,例如旁边一幅生动的画或者某个小玩具。所以很多班上其他小朋友早就学会了知识,他反复十几二十遍还是不会。
昨天跟他的家长沟通之后,发现他家孩子读书比较早,家里也没有时间来陪他学习,所以上小学之前的准备做得不是很到位。
回想起最近很多省份出台的关于小学生入学年龄的问题的新政策,很多地方放宽了要求,即使孩子的年龄并未满6周岁,但如果已经达到了入学的能力标准也可以入学。
于是我想到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能够让他上一年的预科班呢?
现在因为国家要求,幼儿园不允许进行书写训练,所以很多幼儿园整个学前阶段全都是在玩,没有进行学科方面的训练,大部分的压力都转移给了家长以及课外机构。
而如果这个孩子本身资质没有特别好,家里也没有条件陪伴,又没有送去课外机构,那么他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非常痛苦。而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的止损,及时的进行陪伴式辅导,那么孩子就容易养成逃避痛苦的习惯。久而久之,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方面都有问题。
我昨天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智商,发现其实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低能,但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完全跟不上同龄的孩子。那么,这种障碍一定是后天形成的。而且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日积月累的打击,导致了他即使在课上跟别的同学PK时失败了,也笑呵呵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然而,这种认为我就是不行的观念,会严重影响他的内在驱动力。
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其实有着很大的漏洞,例如,不论你的能力达到与否,不论你现在水平能否跟上,除非老师指出他就是跟不上,需要留级,否则他就得痛苦的跟着班上的进度。这一点并没有量化,也没有一个严格的评判标准。并且很多孩子,等到发现他跟不上的时候,很多不良的习惯已经养成。
所以,如果光以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制度,而不以外部成果,也就是学生的状态,以及他日后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有作为的人的要求,来看待教育的结果的话,就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美国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明确了管理对于第三部门(包括了学校)的重要性之后,将学校置于市场之下,让他们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并且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强调外部宣传的作用,用市场来决定学校的成长和等级。这一点对于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是教育的成果在国内确实比较难以衡量,同在一个教育体制之下,衡量标准如果不变,那么教学制度就难以进行调整。反而会使得有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的成果难以显现,同样也就导致在市场中难以生存。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一定要结合管理的原则来进行思考和调整。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应当要在教育领域进行不断的深化运用。设定好人才发展目标,结合合适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设计,并且做好老师与学生的激励,做好考核的制度调整,方能让教育这架大机器,得以良好运转,并服务于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个人。
而我那个学生,在目前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唯有靠家庭和自身的调节,才能有机会胜出。然而,此时来看,概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