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应《课堂内外 中国好老师》之约,参与“特别关注:新教材走进课堂”专题的研讨。专题以阿来先生首发在《课堂内外 高中刊》上,后被选入统编版初中教材的《一滴水流过丽江》为例探讨新教材进入课堂名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动笔前,我邀请了我校初二(3)班的赵伊纯、季聿等同学一起研讨这篇课文,请他们谈一谈阅读《一滴水流过丽江》的感受。他们没有学过此编,我以为他们的初读感受,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有启发作用的。在他们的文字里,我选择了赵伊纯同学的这一段。因为版面所限,编者只保留我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的文字是赵伊纯同学的。今天特辑于此,感谢赵伊纯同学,也特别希望赵伊纯同学无论行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阅读与写作;也以此编祝贺赵伊纯同学提前升入高中!
【原文】
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以阿来《一滴水流过丽江》为例
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使用,迈入语文教育的新时代。一个学期过去了,新教材“老用法”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一线教师仍然按照“老教材”的思路、教法用“新教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充分认识教材系统
统编教材不是简单地替换老教材,而是呈现出新的系统,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认识教材体系,是用好教材的前提。
统编教材整体上采取了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力求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这一整体特点,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认识模糊不清,总以为人文主题是虚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泛的,所以教学总是“跟着感觉走”。如果我们稍微研读一下教材,从“单元主题词”中就可以窥见“双线组元”的整体构思。我们看一下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词: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这一单元主题词,两段话,一是具体阐释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二是明确了本单元应掌握的游记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果我们认识到新教材这样的“双线组元”的整体特征,处理教材的就能有的放矢了。
我们再看具体的单元结构,仍以八下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块组成。阅读部分选用了四篇游记。四篇游记的又分为两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分清课文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处理文本、教学设计的方向。
如果我们再细致地研究一下单篇教材,你会发现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和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两篇同为自读课文,它们的构成要素是不一样的。两篇文章文后都有“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登勃朗峰》课文有旁注,而《一滴水经过丽江》却没有。这样,你会发现《一滴水经过丽江》自读的开放度较《登勃朗峰》更大。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方式,研究单元的组成要件,微观单篇的教材组合,实在是一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二、清晰区分课型功能。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尖锐地指出:阅读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行混淆,模式僵化,扼杀了读书的兴趣是问题之一。统编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倡议,更好地解决当下教学课型混淆的问题。
基于此,统编教材强调精读与略读、教读与自读四种课型的区分。精读就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其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略读,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上,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时候,略读就是自主性的泛读。统编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朱于国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八下第五单元的游记教学,就是要把单元主题词中“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的具体要求在教读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让学生带着游记的一般阅读方法在自读课文《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中让学生尝试和体验。
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模仿《登勃朗峰》的课文“旁注”,让学生学写批注,让学生知道批注有提示式、解说式、任务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比较《一滴水经过丽江》与《壶口瀑布》等游记的异同,把握《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新颖的构思和独特视角,从而引导学生去品味阿来更多的作品。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统编教材体现了“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基于当前中学生糟糕的阅读现状开出的良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实现学生自能自主阅读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框框套套来过多的束缚学生的阅读。例如学生自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达。赵伊纯同学诗意的文字跟着阿来放飞自己的想象,她这样写道:
或许丽江的媚秀,藏在水里,水波澹澹中,时光轮回。水的渺小,是那种稍纵即逝的珍惜,它漫无目的地沉睡了千年。醒来时,它终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它要去那古镇,淌过漫长的古道,游离、缥缈,沉醉于手鼓击打的乐曲,感受纳西民族的豪放,那丽江内心的豪放,它从水中看到了整个世界。
木质的水车似乎永不停息,它,千百水滴中的一员,靠近劳作的水车。旋转,跳跃,它闭着眼,何去,何从,它看不见,当它重又从空气中坠落,它嗅到了玉河的味道。它,有故事的它,惊叹于桥的永恒,沦陷于东巴文化,那是古老的纳西文化,经得起时间捶打的文化。它跟随着人,去畅享古城的夜,那繁华不世俗的夜,那热闹却不喧嚣的夜,那清凉却不冷寂的夜,它的心,弥散在吉他清唱的民谣里,它的神,凝注于星空下的笑靥里,它,找到了母亲的味道,足够它依恋的味道。但它,还是要走啊!
千尺高空飞落下,那是它的勇气;千山万水留洁净,那是它的贞洁。它只是无虑地以自己的方式走过丽江,它只是无法忘记,那恬淡与旷达交错的绝唱。它恋那丽江,悠悠的,一座城。
给予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单一,也是制约学生有效阅读的瓶颈。除了精读、略读,还有跳读、浏览等等多种方法。还有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写作的方法也可以介入到阅读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共生,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可行路径。
当然像处理《一滴水流过丽江》这样的自读课文,在把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地位,也不是说,教师放任不管,把自主变成放羊。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该出手就出手,给予方法,解疑释难。肖培东老师的《一滴水流过丽江》值得我们去玩味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