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篇
1. 为什么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开始写作
如果看着这篇文章的你,不是个才华横溢笔端生花的天才;
如果你没有什么大的梦想,并不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以全职写作为生;
如果你也是个需要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者还有家人孩子需要照顾;
你或许需要一个理由,可以让你有勇气从电视机,从电脑和手机游戏前面站起身,进入一个写作的世界。
为了赚钱吗?别逗了,跟任何行业一样,你所看见的都是已经拼搏一路走上成功王座的顶尖者,而更多默默无闻的垫背,单纯靠码字为生连物业费都赚不到。
为了娱乐吗?开玩笑,在书桌前枯坐几个小时,磕磕巴巴写出一篇文章,连自己都看不过去,更收获不到别人的喜欢。带来的成就感远不如打一局斗地主来的更多。
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开始写作?
我在14年刚刚开始写的时候问过夜一君这个问题,她说,我不告诉你,这个答案,你应该来告诉我。
当我写了近两年,参加了4次千字文挑战,写了快30万字的时候,我才终于能给她一个回答:
写作是一项没有成本的,扩展生命宽度和广度的最好方法。
写作会逼迫一个人近距离观察自己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你需要素材,你需要故事,你需要从生活中提炼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支持自己写下去,一旦你进入写作的世界,你会下意识的比别人更加关注生活。
从前遇到傻X,可能会一笑而过或者置之不理,可现在你会好奇,好奇这个人背后的故事,他的心态,他的行为,以及他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养成这样心理模式的经济基础。
写作还会使一个人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出于笔下人物的需要,你不可能永远只把目光聚焦在某一两个,具有特定性格的人身上,你会需要观察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心理,将他们的性格通过描写或者对话重塑在自己的笔下展现出来。
这个过程会让你更加清楚的知道,这世界上有人跟你不一样,很不一样,你们所想的不一样,面对事情做出的选择不一样,对后果的承受能力不一样。
但是那都没关系。
生活如此,读书亦然。很多人读不下去书,并不是因为枯燥,而是得不到反馈,没有人告诉你读完一本书你得到了什么,或许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而写作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输出本来就是考验输入信息量及质量的最好标准和反馈。这一模式的转变会让你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填鸭式的接受信息到主动去思考辨别。
反正书都是要买的,电视都是要看的,奇葩都是要遭遇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这个过程变得美丽好玩一点呢?
好奇心,包容心和主动性,便是写作能带给一个普通人最好的回报。
写作更是我们对生命的记录,它替你记得所有的喜怒哀乐,让你有机会在文字里跟真实的自己针锋相对促膝深谈,等到忘却之后在回头看,一切都是惊喜。
《1984》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没有可以稽查的记录,你甚至连你自己生命的轮廓也一样模糊。你想起来的惊天动地的事,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有些事情,细节你倒是记得清楚,但当时的气氛如何,你还是茫然。这还没算到那些漫长空白的段落,那些你怎样苦思也找不出任何意义的日子”。
不问前程,但求心安,心安之外,皆是馈赠。
2. 如何快速积累粉丝量和点赞量?
作为一个半调子的既成利益者,如果我说招数一点都没有用,一定会有人会腹诽我虚伪又狡诈。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收到过各种形式的私信,问我:
“请问如何才能用一个月时间成为签约作者?”
“请问如何才能为公号吸粉?”
以及最常见的,“新文章,求帮忙点个赞吧评论一下别让它沉下去...”
面对这类问题和请求,大多数时间我都会直接忽略,只有极少的时候会回复对方的提问,“无他,一直写下去吧”。
我并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靠营销的手段推广文章的,甚至还曾经兴冲冲的报了“如何一个月做到10万粉”的微课,加入了一个又一个的互推群,积极的跟一些同样趟着自媒体的浑水的同行们互相吹捧。
跟夜一君聊天的时候我还超级开心:现在知道互推的好处了,互推一次涨粉好几百,比写一篇文章都多。
她在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发来一条消息:
这是一个消费新鲜感的时代,你能不能吸引读者,和你能不能留住读者,是两回事。
那天晚上我整理收藏夹,从自己点过赞的每一篇文章开始看起。惊讶的发现,那些在14年还活跃在简书,微博,豆瓣的很多人,那些语言优美立意新颖到让我不啻整段整篇摘抄下来的很多人,真的就已经不再写了。
那些人其中,并不乏当时堪称爆红的人,那十几万粉丝的数量还在,只是他已经许久都不再更新了。曾经混的风生水起的一个人,就这么消失在这个圈子。最重要的是,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多人想念他。
你写出一篇十万+,五十万+,百万+,然后呢?你还能一直这么写下去吗?
这个时代是不会记住你的曾经的,不管你有多少粉丝,有多少赞,有多少各种各样的title,只要你停下来,就立刻会被忘掉,被身后更多的人替代。
那些年轻的小孩子们,带着新鲜的价值观,带着新鲜的故事和视角像潮水一般涌来。
而仗着年龄侥幸游在前面的人,并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保持优势,只能一直一直写下去。
人人都喜欢速成,可是偏偏这条路,是速成最不适用的一条。
在写作这条路上,没有谁能比谁走的快一点,比的不过是耐力,看谁比谁能坚持的更久。
3. 如何面对批评
跟任何行业一样,我见过的写作者中,有可以面对几百条谩骂指责不动声色还能自得其乐的人,也有因为一两条批评痛哭失望自此停笔的人。
夸谁女王范,指责谁玻璃心,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
写作者受到的批评通常来自于两种,来自读者的,和来自自己的。
来自读者的比较好应付,你只需大概看一眼,便能知道哪些人是读过文章,想要认真跟你讨论的,而哪一些又是喷子转世,吹毛求疵,逗个机灵。
认真的读者有很多类型,而喷子型读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垃圾,我根本看不懂”
“你写的这是个X,我生活中就没见过这种人,骗子”
“你虽然有理有据有情节有人物,可是我就是不喜欢你原因1234..”
以及最常见的各种打着圣母旗号的道德战士,以及逐字逐句挑你文法问题的语文老师转世的人。
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讨论一篇文章的好坏,或是指出你文章中的亮点和不足。是不过是想借着你的地盘标榜自己而已。
请永远记得一点,“我的文章不需要为你的智力负责”。便可以帮你挡下无数毫无意义却伤人费时的批评。
我问过许许多多的人,又跟我一样刚刚起步的写作者,有算的上功成名就的自媒体人。大多数时候,那些可怕到让我们无法持续写下去的批评,并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自己。
有个姑娘这样讲:“一边磕磕巴巴的写,一边觉得自己好差劲,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过去,然后又把写了一半的文章删掉,心里觉得好绝望,或许自己真的不是这块料...”
美国作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开发故事创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角色扮演”。每一个作者必须在写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将一篇文章顺畅的写下去,这四个角色分别是:
作者:运用本能和直觉,创造故事原始材料的人
分析者:将原始素材加以分析和归类,构造故事线的人
故事讲述者:推销故事的人,负责如何将文章写的好看
读者/评论者:提供反馈的人
在构思文章,写提纲或者初稿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评论者”的身份隔离出去,不要让来自自己脑中的批评阻断整个构思的流畅性。没有任何构思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完美的,如果你无法接受这一点,就会被评论者的另一半自己一直打扰,批评你的逻辑,你的语言,你的立意,你的结构。
不要因为这些声音停下来,你只需要完整的记录下自己最初的构想,进行分析,归类和美化,完成初稿或者提纲,在修改的时候,再去参考评论者的声音做出调整。
而多萝西娅在《成为作家》中,也写到过这样的一段话:
拖延不动笔或是写不下去,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等待灵感火花迸发的依赖心理。通常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结果,就像总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样。有的时候(但是很少会这样),这是一种微妙的虚荣心在作怪,容不得半点被拒绝的冒险。在预先没有十足把握写出大受欢迎的作品时,他宁愿不写。
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开始就好了。只有开始,你才会获得修改的权限。
一如斯蒂芬.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拿着他厚厚的手稿问他,“天呐,你是如何写出这些作品的?”
“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的”,他这么回答。
下篇预告:准备篇
如何积累灵感
如何梳理素材
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
感谢神秘而伟大的夜一君友情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