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的渴望是全人类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缺爱才会造成极大的痛苦。
我们这一篇就来讲一下缺爱的问题。
我们会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PART1:缺爱会有什么表现
PART2:缺爱是怎么造成的
PART3:缺爱应该怎么解决
.
PART1:缺爱会有什么表现?
缺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缺爱。有的人原生家庭的问题比较严重,会更早的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大部分人的原始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不好不坏,父母都爱自己,想不到自己会缺爱。
那么很简单,我们来对照一下,缺爱有什么样的表现?
1、不爱自己
2、没有边界感
3、讨好型人格
4、控制欲强
5、完美主义
6、没有安全感
7、没有喜欢的东西
8、社恐
9、情绪化
10、在意别人的眼光
11、有很强的情绪感知力,但是做不到共情
12、不配得感
13、情商低
14、想要依赖别人
15、渴望被关注
16、不自觉的跟人比较
17、敏感
缺爱最大的表现就是不会爱自己。因为缺爱,所以格外渴望感受到爱,内心格外孤独。但是也因为缺爱,所以学不会成为一个可以被爱的人。
所以会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扭曲我们的人生目标
人生本来是用来享受乐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
但是因为缺爱,所以我们会把得到爱作为首要的目标。
我们会把缺爱的问题自我归因,形成一个错误的潜意识:我够好了就会配得到爱。
于是我们的人生的目标就变成了追求完美。
而完美又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了疲于奔命,永远得不到满足。
完美也不可衡量,所以我们只能追求跟别人的比较,追求“比别人强一点”的幻觉。
人生这么痛苦,你不抑郁谁抑郁呢?
2、降低我们的生存能力
因为缺爱,所以我们会用很多错误的方式去跟别人相处。会不受控制的失去理性。
比如很容易信任别人,过分天真,容易被骗。
比如总是渴望依赖别人,给好人造成压力,给坏人制造机会。
我们会丧失边界感,一方面我们会过度的控制别人,另一方面会把自己的权力让渡出去,没有保护的裸露在外面,给别人轻易伤害我们的机会。
我们分不清自己和别人,我们会在潜意识里面绝对别人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别人又不受我们的控制。所以我们会处在认知失调产生的无力感和失控感中。
而因为这种无力感和失控感,我们又会用力过猛,所以情商总是不够用。
因为追求完美、渴望成功,我们会更加容易冲动和冒险,会更容易失败。
胆子大一点的会逼着自己去做超过自己能力和资源的事情,然后头破血流。
胆子小一点的,就会总是觉得自己眼高手低、能力配不上野心,内心一直挣扎没有前进的动力。
3、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最大的心理包袱就是,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
带着这个心理包袱,我们是很难体会到社交的乐趣的。
我们总是要不自觉的观察别人,拿捏自己每一个细节的分寸。
于是社交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以我们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
因为缺爱,所以爱或者亲密,是一个我们很陌生的东西。
陌生就等同于危险,于是我们会抗拒。
别人靠得太近我们就会警觉和紧张。
所以我们很少有可以敞开心扉的好朋友。
孤独是我们的保护色。距离感把别人都挡在了外面。
我们害怕爱又渴望爱,怎么办呢?
我们从来不能理性从容的面对感情,所以只能”赌“。
所以我们在接纳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奋不顾身下定决心的感觉。
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很少有循序渐进。而不循序渐进又是不健康的,所以很难成功。
PART2:缺爱是怎么造成的?
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糟糕的很明显,基本上就一目了然。那么这里我们说一下一般明显或者不明显的。
1、留守儿童
能做出这样决定的父母,往往是意识不到这样有问题的父母,所以也不会有对应的正确的弥补措施。
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的保护和依靠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造成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比如有人会在感情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完全杜绝受伤的可能性。
有人会在情绪上压抑自己,感知不到活着的欲望。
等等。
2、父母的情绪不稳定
这个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的常态了,父母经常吵架,互相指责,歇斯底里的发脾气,不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说对方的不好,利用孩子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作天作地。
父母一边这样,一边还会给我们洗脑,谁家不吵架呢?就轻飘飘的过去了。
但是对于敏感、脆弱、幼小的我们来说,相当于天天生活在情绪的风暴里。
父母的情绪小孩子全都能够感受到,而且敏感的我们还会放大,幼小的我们又没有理解和消化的能力。于是父母的痛苦会加倍的落在我们身上,精神折磨的程度可能跟集中营差不多吧。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更可怕的是,我们爱父母。小孩子对父母的爱超过父母的想象。
我们会觉得对他们的痛苦有责任,会自不量力的想要保护他们和帮助他们。
然后就这样,我们变成了敏感、情绪化、无法放松、过度关注别人、控制欲强的人。
我们忙着在意别人、在意外界的环境,失去了在意自己的能力。
我们在潜意识里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个世界不安全。
3、父母的共情能力差
这一条跟上一条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的情绪就无法被感知到,就得不到被理解、被认同的满足。于是我们就无法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也学不会跟别人共情。
另一方面,父母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会“肆无忌惮”的伤害我们。
爱我们的人也可以伤害我们,那我们就无法学会保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4、父母的要求/期望高
有两种父母。一种是达不到要求就会骂你、语言暴力你、对你非常失望的。这种明显是有问题的。
一种是夸你、赞美你、表扬你甚至崇拜你。这种父母会觉得很委屈,想破头都想不到这种方式跟上一种一样是有问题的,甚至更严重和隐蔽。
这两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孩子会成为这样的人:在意别人的评价,总是有渴望达到的标准,觉得自己够好才值得被爱,害怕尝试,焦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吗?肯定爱。
但是并不是“真爱”,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优秀、不是因为你达到了什么标准,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强,不是因为你成绩好,就是因为你是你,你只需要存在就是被爱的。
大部分父母内心里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孩子也大概知道父母是无条件爱自己的。但是父母大多表现出来的是“有条件的爱”,我们感受到的也是“有条件的爱”。
所以我们就被塑造成了要迎合条件迎合标准的人。
我们也变成了不会无条件爱自己的人,所以才会充满了对自己的评判和不接纳,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整。
即使长大了,父母不管我们了,父母说对我们没有太高的要求,开心就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在制造条件和标准去迎合。
PART3:缺爱应该怎么解决
前面我们拆解了缺爱的各种问题和原因,很多经常做咨询的人、对心理学有研究的人也会卡在这里:知道了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变。
1、提醒自己,我值得无条件被爱
放下所有的标准和评判,放下比较和自责。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开心,除了开心,没有什么是我们一定应该和一定不应该的。
我们没有一定应该,应该实现什么、成为什么。
我们没有一定不应该,不应该犯错、不应该失败。
焦虑的时候、自我攻击的时候、恐惧的时候、有欲望的时候,提醒自己:
我值得无条件被爱,我现在就是足够好的。
2、追求喜欢而不是追求应该
所有的应该都是恐惧,基于恐惧的方向大多都是错误的方向。
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喜欢,是我们对什么东西有热情有激情。
当你在追求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的时候,成功和失败就不重要了。
成功是为了爽为了满足感,而我在做自己有热情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已经爽很满足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本身就是成功。
所以允许自己喜欢。允许自己有爱好,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允许自己休息和放松。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越是时时刻刻生活在喜欢的节奏里,生活才越会如你所愿。
3、刻意宠爱和讨好自己
爱自己很难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本能的就不会爱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自然而然不干预的情况下是不爱自己的。
所以我们要对抗这种本能,刻意练习爱自己的肌肉。
带着觉知和觉察,刻意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刻意去安排自己享受生活,刻意讨好自己。
”刻意“的能力越强的时候,”本能“才会越弱。
也许你还不能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值得,那么不需要相信,去感受和体验。
体验过以后才会”上瘾“。
4、建立边界感
我们分不清别人的感受和我们自己的感受,也分不清别人的事情和我们自己事情。所以情绪也好,关系也好,都是一片混沌。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永远永远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重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开心是第一位的。
先照顾好自己,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其次才是别人。
这样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也不会不自知的给别人造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