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鸣凤在竹
1-
一直很喜欢徐志摩,尽管在感情方面他很渣,但或许是因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吧,他的那一点点的渣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好与坏的中间地带左右摇摆。只有这样,人物的性格才能够有血有肉,才能够更加丰满。
当然我喜欢他,他的帅是最主要的。这也只是一方面,又帅又有才又多情的男子哪个女子能抗拒呢!然而这样的男子只适合生活在精神层面,是不适合过日子的。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和这样男子的恋爱,也不枉活一生。
在这方面他也的确好笨,他总是经营不好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不讲他和结发妻子张幼仪,红颜知己林徽因,还有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只说一说他和英国作家,曼殊菲儿之间那不死的20分钟的相聚。
2-
关于英国作家曼殊菲尔,我对她的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因为她和徐志摩之间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我才对她有那么一点点的关注。
喜欢他,就喜欢他的全部,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些矫情。就连他经历过的女人,也都全部感兴趣。总是感觉他的女人也跟他的诗歌一样,美丽轻盈,所以,就都纳入了喜欢,可不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博爱!
曼殊菲尔是新西兰惠灵顿银行经理的女儿。她15岁的时候去英国皇家学院学习,对文学特别偏爱,于是就开始了写作。
她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离婚以后,与情同意合的评论家墨利结为夫妇。然而,正当她的优秀短篇小说集《花园茶会》获得成功的时候,肺结核像魔鬼一样,夺去了她如花似锦的生命!
提起肺结核,感觉真的好恨。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的主人公由于得了肺结核,咳血到手帕中,最后不治身亡,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都好难过。
最有名的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还有小仲马的茶花女,鲁迅《药》中的华小栓,甚至鲁迅先生本人……的确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
1923年,徐志摩还是一个27岁的大男孩。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鲜肉加文艺男青年。
那时候,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就是那个有着康桥的余晖,油油的水草,河畔的金柳,西天的云彩的那个大学。
徐志摩在那所大学里学习,由于热爱文学,也会参加当地的许多文艺沙龙,在这些文艺沙龙里,他认识了曼殊菲尔的丈夫,墨利先生。
默利先生也是一位诗人,两人相见,如故友重逢,一见如故。这也为徐志摩去见自己的偶像曼殊菲尔打下了基础。
3-
那是一个七月,伦敦的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徐志摩顶着一把黑色的雨伞来到了彭德街10号——曼殊菲尔的家。
此时的曼殊菲尔已经不能够下楼了。徐志摩的心既激动又忐忑,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偶像了,就能见到那个细腻得让他心醉的冰清玉洁的女子了。
你我说话了,
彼此望了望,又被转了身去,
眼泪不住地在我眼里升起,
但我哭不出声,
我要把住你的手,
但我的手在发抖。
我计算着日子,
算过多少日,我们能再相见。
但你我在心里都觉得,
我们这回分别了,再也不会会面…… ——曼殊菲尔《会面》
窗外细雨蒙蒙,桌子上的时钟咔哒咔哒地响着。曼殊菲尔病恹恹地坐在椅子上,虽然满面倦容,但依然掩盖不住她的清丽高雅和超凡脱俗。
这样既美丽又有才情的女子,哪个人会不喜欢呢,更何况像志摩兄这样风度翩翩又多情的诗人呢!
他们愉快地交谈着,像久违了的老友一样。一些清丽,隽永的语言像轻快的音符从曼殊菲尔的口中缓缓流淌。
他们谈唐诗,谈政治;谈自由,美还有爱;也谈她的病……
他们相约,在瑞士美丽的琴妮湖畔再度重逢。
相聚的时间总是那样短暂,二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两个人都意犹未尽,却只能不舍地告别!
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告别竟然成了永别!五个月以后,曼苏菲尔带着对生的留恋,对死的遗憾,还有许许多多未成行的诗句,离开了这个世界,又回到了轮回之中。
曼殊菲尔的死,对徐志摩是一种很大的触动。曾经一个多么鲜活的生命,多么美丽的灵魂,就这样生生地消失了。诗人的心陷入到深深的悲哀之中。
我昨夜梦入幽谷,
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我昨夜梦登高峰,
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坠落。
……
我与你虽仅一度相见,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谁能言你那仙姿灵态,
竟以朝露似地永别人间。
……
三十年小住,只是昙花之偶现, 泪花里我想见你笑归仙宫。
你记否伦敦约言,曼殊菲尔,
今夏再见于琴妮湖之边,
琴妮湖永抱着白朗矶的雪影,
此日我怅望云天,泪下点点!
…… ——徐志摩《哀曼殊菲儿》
他把同曼殊菲尔的一度相见,称为是二十分钟不死的时间。曼殊菲尔的永别人间,像朝露一样短暂。曼殊菲儿,在他心中就像仙子一样,所以说他称她为仙姿灵态。
诗人没有忘记他们之间的约会——琴妮湖边的约会。世界不会因为一朵花的凋零,一棵草的枯荣而改变。琴妮湖依旧平静,白朗矶的雪影依旧迷人。可是等待的那个人呢,她在哪里?
在那一天,诗人只能泪痕点点,怅望云天。
这样的悲哀能够向谁诉说呢?只能把所有的悲情寄托在梦里,在梦中的幽谷,在梦中的杜鹃声声里。
曼殊菲尔的早逝,在徐志摩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如果他是一阵风,他会不知道从哪一个方向吹。
如果他是一片云,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如果他是一朵雪花,却只能翩跹在空中找不到自己的根。
……
4-
曼殊菲尔去世的时候,年仅35周岁。这样年轻又鲜活的生命,突然间的离去,难怪徐志摩会那样心痛。但世事无常,并不是我们凡人能够主宰。
更加难以预料的是,八年以后徐志摩死于空难,年仅三十五虚岁。他的年轻与鲜活又有谁来感叹呢!
在两个人都化为虚无之后,又被“三十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多么不可思议,是巧合吗?
愿世间美好都能够化为永恒,愿在那个时空里,两位诗人能够拥有无数的“二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