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
手机屏幕亮了又亮,提示着收到微信消息。有上大学的儿子发来的,还有北漂的弟弟发来的。
儿子发来一个表情,双手作揖,后面还跟着几个字:“母后大人,节日快乐!”这孩子,又来这招。每逢节日,不管是洋的还是中的,都是他敛财的机会。一句“儿臣免礼,母后累了,先退下吧。”再赏一个请安红包才能让这小子退下。
弟弟发来的是一段语音。点开来,传来三岁小侄女稚嫩的声音,要找奶奶视频。赶紧叫来妈妈,一家人开始视频聊天。手机那头,小侄女扎着丸子头,穿着红色波点儿小睡袍,小嘴口齿不清地和奶奶聊着天。弟弟和弟媳也轮着出镜,一家人,隔着手机,其乐融融。
看妈妈开心的样子,不由地感慨,科技进步,手机发达,即使是相隔异地,发个红包,家庭小聚会,都是信手拈来,不用千里传书。
可我依然怀念那些书来信往的日子。那时候,我正在外地上学。当时还没有手机,就是固定电话也未普及,与家人只能鸿雁传书。
那时的我,年幼无知,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二八女子。第一次离家,离愁别绪、思乡之情,毫不掩饰地统统付诸纸上,哪里懂得在父母面前要报喜不报忧。假期回家,爸爸偷偷告诉我,每次妈妈收到来信,都是流着泪看完的。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后来,儿子上了大学,我才真正对妈妈当年的牵挂感同身受。
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每次都是一收到信就马上回信,有时候,忘了嘱咐一句话,她会即刻再写一封。那时的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三百多公里,一封信辗转一周才能收到。
而我每次寄出家书后就开始掐着时间翘首期盼,像播下一粒种子,期待一株花开一样。课间,我总要跑到传达室去看看有没有来信。有时也顺便把同学的来信带回教室,不过得用一袋小零食才能换回他的信。那时,勒索竟没有一次失手,可见,那些家书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少男少女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毕业后,从学校带回三沓书信,家人的、同学的、朋友的,分别用不同颜色的丝带绑着。后来,把妈妈保存着的我那些来信,和我的家书用红色丝带绑在一起。在那厚厚的书信里,有我的思念,有我的欢乐,有我的伤心,更多的是妈妈的牵挂,妈妈的叮咛,妈妈的唠叨,妈妈的爱……
时过境迁,如今微信红包虽然是真金白银的迎来送往,视频聊天立竿见影即刻便化解相思之苦,可终归不如那些写在纸上的真诚表达柔绵醇厚,就像老酒,不但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还泛着青春记忆的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