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人是你惺惺念念的呢?特别是到了人生暮年,那种见一面少一面,也许就是想见再也见不到了,空留诸多遗憾!
妻的姨妈,九十高龄了,细算也有近十二、三年没见了,心中时常想起,想起她对我们的好。
今番回家,正好要到姨妈所在的小城办事,与妻相随,她是一定要去的,早己和大姐约好了日子。
要说,人与人之间有交际往来,才会产生想念之情愫,通常来讲,这是一个人最基本报恩的体现,她曾有恩于我。所以说我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帮助别人,那是你种下的福报。
姨妈对我们夫妻俩是有恩情的,这、我不能忘。我们准备结婚前,需到县城办相关手续,每次去,均在姨妈家落脚。姨妈寡居一个人,妻失双亲,姨妈怜悯妻,如自己的闺女一般,疼爱有加,我与妻的相遇,自是爱屋及乌,我自是受到姨妈顺带的眷顾。
姨妈是位干部的遗孀,退休工人,子女均是国家干部,身体康健,自不用说生活条件还是相对优越的,吃食自不用说。在她家留宿时,招待我们周到热情,同自己的子女一般,我就是一外人,也不觉的拘束。闲聊之中,因我们是邻村,说来讲去,还有点沾亲,那也是好几辈的人了,从姨妈口中也免去了与妻近亲的顾虑。
没过几年,我们在城里购房时,姨妈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反观自己的姐夫,谈到钱又是借条又是担保,自此彼此再无经济往来。
随着时光一年年不经意的流失,我们的孩子都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我们亦鬓角染霜,又何况是姨妈。
姨妈自儿女们都各自成家后一直一个人独居,姨父老早就过世了。直到前两年才感觉力不从心,身边没有人子女也不放心,她又不同儿女们同住,一个人省心、自在。最终几个子女一合计就找了一家条件较好的敬老院。哄老人家一月一千八,实际一月四千,剩余的几个子女共担,这才把姨妈安顿妥当。
姐妹俩都是来过的,直接就进了房间。姨妈住的是单间,门旁是卫生间,里面靠卫生间有张单人床,中间是客厅边上放着两把枣红色的软包椅,对面墙上有电视,有个小的阳台,姨妈正面向内,侧身午休,一个肥胖的身躯躺在那里,发出轻微的鼻息声。
不知是我们惊醒了姨妈,还是姐妹俩拍醒了。姨妈慢悠悠的坐了起来。
“你俩啥时候来的?这是谁?"姨妈望着我。
“唉!小霞的老公。”姨妈神情漠然地没再说什么。
想想应该有十来年没见了,老人家记性不好了,还是我变化挺大,又或许老人家压根没想到我是借机特意来看她的。总之,心里的那份热情消退了许多,加上姨妈耳背,声小一点听不清楚,我也就没再同姨妈说话,听她同两姐妹闲聊。
我觉得姨妈变化不大,面貌清矍,目光有神,声音洪亮。姨妈仍保持着健谈的个性,一件小件也会说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觉得在这里也挺好,一千八,顿顿有肉,她都吃腻了,还有人帮打扫卫生,洗澡,住的也挺好。服务员态度也好,院长对她也挺照顾,时不时来探视一下,问她还有什么需求、意见什么的可以提出来。说到这,姨妈一脸的幸福和满足,我们也是陪她相视一笑。
姨妈说她也是快死的人了,还有伍十万的存款,想把钱早些分了,怕一口气上不来,早分了,心里也就踏实了。说到这,姨妈把目光投向了窗外,天很阴沉,乌云翻滚。
姨妈别的毛病没有,偶尔会摔倒。
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态和想法呢?我目前很难感同身受,我回答不出。
听就目前,南方一些地方,仍有备棺的习俗。我们是北方,小时候也听说过,但现在几乎没有了。听说老人看着放在家里的棺,心里就踏实了!意思等自己百年之后,也有个住的地方。
这种对待死的态度,我好敬重,视死如归也无非就是这么一个情怀吧!这样一个人,心底该有多清辙、豁达?那一天,我究竟还有多少牵挂和不舍,但愿我没有,让我安静的离开就好,但我怕到终了仍有遗憾,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有机会我还是会来看姨妈的,最好一个人,听她讲讲知心话。姨妈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她对我是有恩情的。
世间万物终了都是一个结果,只是这个过程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