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硝烟弥漫,日军攻陷南京后气焰嚣张,妄图沿津浦铁路南北对进,打通南北战场,进而一举吞并中国。台儿庄,这座位于山东枣庄的小小古镇,因地处津浦、陇海铁路交汇处,成了日军必争、中国军队必守的“咽喉要塞”——一场关乎民族士气的生死血战,就此拉开序幕。
彼时,日军精锐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自济南南下直扑台儿庄,另一路第五师团坂垣征四郎部则从青岛西进,企图两路夹击,将中国军队围歼于鲁南。面对强敌,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临危受命,整合川军、滇军、西北军等各路兵力,布下“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的口袋阵:先以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死守台儿庄核心阵地,消耗日军兵力;再命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隐蔽于外围,待日军主力陷入苦战,再断其退路、聚而歼之。
3月23日,日军先头部队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北的滕县遭遇,川军王铭章部以劣势装备顽强阻击,全师官兵血战三昼夜,最终滕县失守,王铭章壮烈殉国——这是台儿庄血战的“前哨战”,川军将士用生命为后续布防争取了时间。3月27日,日军主力猛攻台儿庄,飞机轰炸、大炮轰击轮番上阵,古镇的房屋瞬间化为断壁残垣。孙连仲部官兵抱定“死战不退”的决心,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巷、逐屋的拉锯战:有的士兵打完子弹就挥起大刀,有的抱着炸药包与日军同归于尽,有的伤员爬着也要拉响手榴弹;台儿庄北门几度易手,守军师长池峰城甚至要亲自率敢死队夺回阵地,最终硬是用血肉之躯,将日军挡在了核心街区之外。
外围的汤恩伯军团起初进展迟缓,李宗仁连发数道命令,甚至直言“再迟疑观望,军法处置”,汤恩伯才率部全力出击,于4月6日成功切断日军退路。此时,台儿庄内的日军已弹尽粮绝,中国军队内外夹击,发起总攻。睡梦中的日军仓促应战,有的光着脚就提枪反扑,有的躲在碉堡里负隅顽抗,中国官兵踩着战友的尸体冲锋,喊杀声、枪炮声、爆炸声震彻夜空。至4月7日凌晨,日军全线溃败,丢下万余具尸体仓皇北逃,中国军队终于收复台儿庄。
这场血战,中国军队以伤亡近3万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规模胜利。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上海、武汉等地的民众自发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低迷的民族士气被彻底点燃,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战决心。
回望台儿庄的烽火,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英雄的丰碑,更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其一,“团结御侮”是战胜强敌的核心——昔日各路军阀摒弃恩怨,携手抗敌,证明只要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再强的敌人也无法将我们打倒;其二,“战略智慧”是以弱胜强的关键——李宗仁根据敌我态势灵活布防,不与强敌硬拼,而是以守待攻、围点打援,为弱势一方对抗强敌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三,“民族气节”是支撑抗战的脊梁——从王铭章到普通士兵,无数将士用生命诠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份铁血精神,至今仍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力量。
如今,台儿庄的断壁残垣已被修缮,却始终铭记着80多年前的那场血战。那些长眠的英雄告诉我们: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用血肉换来的;民族的尊严,唯有靠自身的抗争才能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