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昂文
今早大雾弥漫,去道场山万寿禅寺参加一日禅。晨钟声冲破迷雾,我已坐在禅堂的蒲团上。师父的开示于行住坐卧间,让我们得以撞见佛法最鲜活的模样。原来它从不是高阁上的经卷,而是照进生活里的光。上午的开示,师父没讲玄奥的术语,反而从《金刚经》里最家常的句子切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整部经的眼,是修行的总纲。什么是‘住’?是我们的执念。这些念像钉子,把心钉在某个相上,动弹不得。有人学佛后天天求“消灾免难”,却因一点小事就崩溃。这不是信佛,是信“灾难相”。“佛法要我们‘离相’,不是躲着灾难,是看清‘灾难’也只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心不黏着,自然不惊不怖。”讲到“心外无法,一切为心造”,香樟树的绿,是眼识的‘相’,它的生机,是心识的‘用’。好比说,同一场雨,有人觉得‘烦湿’,有人听见‘滋养’。所以,哪有什么客观的‘雨’?都是心的投射。“求佛法不是去迷信,而要智信”。烧香拜佛是方便,不是目的。学生要背公式,但真正学会解题,靠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佛法教你‘应无所住’,是要你在遇到问题时,能跳出情绪的漩涡,用智慧去回应。”下午的禅坐,不在姿势多标准,双盘、单盘、散盘都可,很累的话,身体都也可以不用挺直。师父的声音传来:“不用压念头,让它升起,看着它。就像看天上的云,来了又去,心不追,也不拒。”过程中,观想八大金刚与四大菩萨。不是求他们“帮忙”,而是感受那份“护持”的力量,唤醒自己本具的勇气与慈悲。虽然那些杂念还在,但我像站在河边看水流过,不再被卷走。不是控制心,是温柔地接住它,再慢慢松开。“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就不用管生活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念佛号是提醒自己‘离相’,不是让你躲着困难,是带着‘一切都会过去’的笃定去面对。就像释迦牟尼佛,他的一生也在生老病死、求不得里打滚,但他靠般若智慧,活成了‘如如不动’的样子。”下午四点,推开门,阳光照射进来。这一日的禅修,当然不能让我们立刻“开悟”,却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悟,也开启了智信的大门。我记忆力有限,小笔头没有停止过记录。不必害怕念头,那是心的“天气”,来了会走;不必执着念头,因为念头只是心的“相”;修不二法门,就是破除世间二元对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最重要的修行,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但也可以是:我知道,但可以不跟着跑。禅宗六祖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一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道破了佛教修行的核心逻辑:人本是佛,因迷成众生。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一颗“如来藏”的种子,它纯净无染,具备成佛的全部潜能。就像深埋地下的竹笋,纵使被泥土覆盖,依然保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如同尘埃,暂时遮蔽了佛性的光明。但这并非佛性消失,而是如同乌云蔽日。太阳始终存在,只是暂时看不见。愿我们都能在金刚经的“应无所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在红尘中,唤醒本自具足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