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老子讲漂亮的话,往往不可信;善于巧辩的人,往往不善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就好比一件货真价实的物品,它没有必要,也不太需要华丽的包装;而一件赝品、次品,它必须要华丽的包装。因为赝品、次品,它如果没有华丽的包装,就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话说得很漂亮,面色特别妩媚好看的,很少有好人。从古至今就没变过,都知道“巧言令色”不靠谱,但都喜欢听。都知道逆耳即忠言,却都不愿接受。终其原因也就两点,投其所好和违背自己意愿罢了。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意思是善良的人,往往不巧辩,善于巧辩的人,往往不善良。
能言善辩并不是个坏事,历史上许多人物,比如齐国的国相晏婴,郑国的国相子产,赵国的大夫蔺相如,还有孔子的弟子子贡,三国的诸葛亮等等,他们都是能言善辩之士,他们是不是都不善良呢?当然不是!老子说的“辩者不善”,指的就是那些能把不可信的话、谎言,说得很漂亮的人。所以,口才好的朋友要注意,不要把好口才用在粉饰不可信事情上,或者糊弄人、迎合人、欺骗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意思是精通某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上有深度、有造诣、有独到的见解;一个精通某一个领域的人,他很难做到也不必要“博”,很难做到什么都懂;相反,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他也很难做到精通某一个领域。
总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实说的都是圣人观察、鉴别一个人的方法。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圣人他不存钱,不积攒财富。尽量多的帮助别人,认为自己很富有;尽量多的给被人,他会认为自己收获和拥有的越多。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儒家经典《尚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秦誓”,秦国的“秦”,发誓的“誓”,“秦誓”里面有观点,说如果有一个大臣,他具备美德,并没有什么长处;但是,人家有什么长处,他就像自己有一样开心、一样高兴;这样的大臣一定要留住,因为,他是有度量的,是能够福泽子孙,保护黎民百姓的。相反,如果有一个大臣,人家有什么长处,他就羡慕嫉妒恨,千方百计地排斥、打压;这样的大臣,就算有点什么长处,也一定不能留他,不能用他。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天“道”对万物只有利,没有害;圣人的“道”,就是为天下谋太平,为天下人谋幸福而生的,圣人就和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何为“信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何为“善者”: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何为“知者”: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如何执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通过“信言”和“善者”,来识别身边的真朋友和真小人;通过“知者”训练自己的思维,要求自己对事物有深入的思考和观点,有一技之长;通过“道”约束自己的行为,利人利物利事,而不害人害物害事,实实在在做事情,帮助别人,而不要争名夺利。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下一篇:当前已是最后一篇
本周收录专题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