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收到《忘川》,晚上便急不可耐读完了上册,第二天又不管不顾匆匆读完了下册,大概一共七八个小时。不得不说,真过瘾,能一口气看到头,比掉进坑里一天一天盼望着盼望着爽太多了,所以即便是爱看网络文学,也还是推荐纸书啊。
回想起来,大约是在2002年、2003年,喜欢上莲蓬鬼话、榕树下追帖子看,那时候玄幻还不成气候,没有被当做一种类型小说,仅仅杂七杂八的混在鬼故事中间。渐渐喜欢上了沧月的文,似乎没多久,她就红火了起来。
当年读了她很多,但记得最清楚的并不是那些场面宏大的玄幻,而是一个题材不那么新鲜的小小鬼故事,深夜下课的女大学生每天都在在一条马路边遇到一个其实已经是鬼的小伙子,渐渐聊的熟悉,没多久却在一场车祸中明白,原来他在这里反复出现本是为了等一个替死鬼,结果那么善良温暖的他,却选择了救她。
故事简短,情节也不新鲜,文笔也谈不上多么突出,但就是很打动人。那时候我就想,沧月之所以受欢迎,故事的架构和幻术细节的强大固然很重要,但最最突出的,是她年纪轻轻,却能准确刻画描摹人心,能精细的把握那些人族共通的情感。那时候苍月大概也还在学校读建筑,我想象着一个学业繁重到有些吃力的小姑娘,如何在种种困难课程后构思这些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故事,如何深深浅浅的思索着为人的这些没有答案的课题,觉得真是后生可畏,而如今,沉寂六年的沧月出了新书,读者们都叫她沧姐了,嗯,乃们都是读她小说长大的小孩,真是白云苍狗,逝者如斯夫,一眨眼,一代人。
人的感觉、感受,是远远大于语言的,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乱纷纷的,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准确表达,只有挥一挥手假装这些感受都不存在,而偶然,有的作者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特定的人物中表达出这种细腻的感受,会令人非常惊喜,原来,吾道不孤。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小。能够真正读懂自己,也许就能读懂所有他人。看沧月这次在后记中提到自己小时候有那么一段被别的小孩子排挤,有那么一点点自闭的经历时,我想,她对人物内心感受那种精准的拿捏和表现,看来的确是由来有自,人生中有时候一些些痛苦难过,却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吧。
忘川的故事,充满了倔强而孤独的强者们之间彼此猜忌、温暖、试探、伤害、怀念的无奈,人很多时候真就是这么纠结于一些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不可理解的执念,沧月自己,可能也曾花过很多时间精力,去面对一些内心的冲突,表面上,却云淡风轻地做着貌似理性平静的设计师,她周围的同事,大约想象不出这姑娘内心波澜壮阔的异世界、九曲回肠的动荡情感、超拔绝世的女汉子大祭司……写了十几年的故事,沧月也在自己的世界中反复经历人生中那些最激越最极致的情感,愈加成熟,很多处颇有佛意的叹息与悲悯,这个早早写作成名的姑娘,并没有在声名赫赫中骄狂,而是沉潜得更深,遨游得更远,化现得更美。
时光匆匆过去,故事还在继续,作者在成长,读者在翻新,打动人心的其实还是那些温暖的爱。不管有怎样的仇恨,强硬到激发出人族最大的潜能,但最终不愿意忘记的,仍然还是那些温暖的相拥。忘川之水天上来,魂魄奔流不息,听得到如何,听不到如何,回望往事,五味杂陈之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