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时代与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空间设计大赛,六位名师评委的观点解读。
张智强(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创办人及执行董事)
美好生活,很大程度体现在家中每位成员间关系的融洽度上,空间设计,则会从侧面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的空间设计,更能够剔除很多烦恼,让你省去琐事时间,转而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清平(天坊室内计划创始人&总设计师)
当代设计,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温度,通过设计体现出关怀与被关怀的态度。这更需要设计师,懂生活,会生活,沟通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发掘、记录与思考,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05
孟也(孟也空间创意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渡道国际空间设计(北京)创始人)
好的空间能够与人达成对话,传递使用者的理想与追求,不随波逐流,令人眼前一亮,带有设计师自我表现的价值,它是一种和谐而有节奏的空间建造。美好生活是一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态度,或许在我们的内心缺少的那个东西,就是最美好的。
孙建亚(亚邑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简单,干净,充满生活气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人能够静下来的空间,便是美好的空间设计。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融入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人,享受更加舒展放松的态度,则是美好生活所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态度。
陈暄(十上建筑创始人&设计总监)
美好的空间设计,不但要满足功能、视觉层面需求,心理层面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的传承与时尚元素的对碰,是精神与物质层面愉悦的结合点。美好生活不能缺少好奇心,而对于设计师来说,好奇心能够带来更多创作的欲望、想法、灵感,也可以改变自己和更多人的生活。
杨焕生(杨焕生建筑室内设计事务所 主持人)
一个空间的流畅性、舒适性,是美好与否的前提。美好生活与美好空间,都应该反映出我们当下周遭所能感知,而非刻意营造的最舒服的状态。设计与生活一体两面,作为空间设计师,需要有时刻感知生活的心,才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解决方案。
引言:舒适每一度的重构
如何改变一个家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美好人居40年
正如卢梭在《瓦尔登湖》中说过,“文明改变了人类的住房,但没有同时改变住房里的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往往由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所决定。人还是这些人,黄皮肤,黑头发,他们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从前。
过去一间10平米的棚屋里住十个人,一个床铺就是一个家。
现在一个人可以四海为家,追崇全球的生活体验。
过去的房子用不起木料和水泥件儿,只能墙外砌砖,内打土坯,屋顶年年抹花秸泥。
现在的房子墙面和地面铺的是高科技的纳米水泥,屋顶也换成钢化玻璃。
过去胡同里的生活被杂物挤满,没有空间活动,晚上要摸黑去公共厕所。
现代人们搬进三两层的洋房、百米高的公寓,拥有独立卫浴,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听音乐。
过去的的灶房火烧火燎,柴草堆积如山,大烟囱炊烟袅袅对外诉说一家人的作息节奏。
现在的开放式厨房窗明几净,做饭变成家人互动的生活乐趣,饭菜也更有味道。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众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一直在开拓以人为本的生活价值观,科技的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舒适的生活。都市人不再走好几公里的路去买菜、买花,一个手机应用即可足不出户轻松购物。孩子们带上VR眼镜玩“切水果”“闯关游戏”,而不是趴在脏兮兮的地上玩“堆积木”。家庭主妇们在看书、旅游、健身和教育孩子时,“机器人”已经完成了洗衣、洗碗、扫地、煮饭等家务。
今天,我们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节点回头向后顾盼,当下的生活不正还原了老辈人的居梦想吗?当人工智能凭借亿万次失败演练达成完美,我们将在未来无限接近正确答案的路途上,感受每一度舒适生活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喜乐。
1978-1988
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芳华》诠释了几分中国七十年代的生活光景:样式简单的实木家具,用毛爷爷画像和挂历装饰的水泥墙……陈灿同学偷偷摸摸拿到女生宿舍的老式收音机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九世纪末英国刚刚结束工业革命。贝尔发明的电话、多尼索普研究的电影放映机、迈布里奇发明的摄像机、约翰斯塔里制作的自行车,都在二十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出台后陆续流转到中国的有钱人家里。老百姓当年用上了这些“洋物件”,却不理解“产品”、“设计”、“奢侈”这些外来词汇兜售的生活方式。大家只知道搪瓷杯漂亮,可以喝水。尼龙包轻便,可以装东西。晚上男男女女工作完回到家里,听听广播里的《岳飞传》和《杨家将》就是最有趣的事情了。
外来文化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如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唱得那样,“天也新,地也新,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老人儿讲究“嫁妆三大件”,黑白电视机、凤凰牌自行车和缝纫机,条件好的再加个冰柜。其中电视的出现尤为关键,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同时也让各色人物的生活方式闯入市民们的视野。
“万元户”的两层小洋楼,屋顶青瓦两面坡,地上铺着方格花纹的塑料地板革。屋里的摆件、挂件,比如港式皮毛仿品、吊顶的花边、欧式吊灯、挂钟等等都是高级货,让家显得特别温馨。相比之下,普通人“里生外熟”的土胚房就素多了,洋灰地、半截白绿墙、大灯管,卫生间多是公用的,一些筒子楼逐渐设立起陶瓷蹲便器,但是坐便器、浴缸尚未普及。
街头家具店里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大多造型笨重、功能不完整、款式多年不变。大众兴起自制家具的风尚,自己动手做沙发、捷克式的家具、清水蜡克、或极淡的黄色家具……或者将若干个方方的箱子放在一起,变成“组合式家具”,总之要与国营家具店里的式样对立。
1989-1999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1994年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深圳沿海地带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香港的顶级样板间流入中国,同时引进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门户,带来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观念。香港设计之父高文安是香港第一位由建筑师转行做室内设计的,他早期的设计作品中不乏中式家居、泰国和越南的手工制品和日本文化。今天我们还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这种国际文化的交融。
90年代香港的市民,对人居空间也有了初步的国际化、风格化认识。西方的油画、雕塑、中国画、日本榻榻米等设计元素混合出现在富人家里。不同的空间色彩、材质、家具搭配出“中国风”、“东亚风”、“欧美风”等不同派系的居住场景。
《英雄本色》里杰仔的家,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居环境中的混搭潮流。墙上的装饰画来自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粉色墙面搭配蓝色地毯,出自法国洛可可派清新靓丽的画风,家具的材质与工艺已经相对多元,金属与玻璃复合的茶几、上色的木橱柜、皮革沙发……在其他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印花的壁纸、木饰面、装饰画等等。
受香港地产的启发,深圳住宅装饰中特定的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形象,如屏风中的葫芦、龙纹、三国人物图案等等,也被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传承的价值,以迎合内陆人内向、保守的审美观。深圳住宅结构从单一的统建楼转向方正、舒适,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经济实用风。
今天,人们买房子时可选择的户型从一层到三层的别墅,各种朝向,L型、T型等动线规划已经非常多元化,人们可以在书房用餐,在卧室阅读,甚至在阳台洗澡。说到底,还是要归功于90年代末外来设计思潮的启蒙。
2000-2018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高速发展的10年,期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尚的轮回与变革。如今,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想象和追求与世界接轨并且非常多元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时代特征。大众审美、文化、消费观不断变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米兰、巴黎等国际展会纷纷落地国内一线城市。中国设计师走出去的同时带来顶尖的设计创意和生活方式。创意城市大力发展,建立文化地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文化意识。人们在推动设计发展的同时又被设计引领,走向更好的生活。
十年人居审美从繁复到简约,中国泰斗级设计人物邱德光,作为把欧洲高端生活方式带入中国第一人,见证了近十年来国内人居环境的变迁。
过去的欧式住宅,传统的装饰主义,追求流行华丽的色调和复杂流动的工艺曲线。家里的陈设,如西洋雕塑、猫脚家具、华贵的吊灯,承载了当时人们对华美、厚重的生活向往。
今天人们住在小户型、开放式户型空间里,没有十几米的挑高,杵个文艺复兴的大柱子也不好看。当下城市精英们的理想居住是简单的、低调的、奢华的、有时尚、同时有文化品位。
快节奏生活下,装饰主义的奢华与香韵无法驻进千家万户。在追求后装饰主义的设计中,邱德光试图把各种时尚图腾,更新的传统语汇,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套新的美学体系。他的艺术装饰是透过把古典语汇几何化、图像化、对比化、小报化等方式转化,而他的新巴洛克主义则是将古典语汇以线条化、简约化、色彩单一化、图腾夸大化等原则,转变为当今生活的设计。少了几分兽性和权力,多了几分人性与舒适。
设计以跨界的方式,从时尚界、艺术界、建筑界、文化界等吸取养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再停留于玩弄造型和色彩,更被赋予时代的温度与文化的涵养。
跨界潮流引领下,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小资阶层,审美呈现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我的前半生》里,贺函从丹麦定制的泰迪熊椅出自家具大师韦格纳之手,不光坐着舒服,还格外抢镜。瓦格纳的设计,因简约、极致,被视为经典。而这把椅子,凭借其温润的木材、流利的线条、品质匠心,风靡了六十余载,至今仍是轻奢家居畅销品。
各种年代的设计思潮,顺势回归。爱德华新古典主义,孟菲斯风格,维多利亚风格中的几何形状与石膏线都被当代设计师玩得炉火纯青。“风格派”背后站着一批自诩为个性独特的小众支持者。现代“风格派”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还吸收了美国的工业文化、中国的明清审美、非洲土著文化、东南亚异域风情、地中海风情……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
回归人性,美是一种舒适。艺术、文化、匠心是当代人所追求的舒适生活的不同维度。无论高端品位,还是小众轻奢,中国人始终在寻找一种更近乎完美的、新的生活方式。基于时代诉求,卡萨帝品牌所崇尚的当代新舒适,从审美、匠心、文化、科技等角度出发,将有关舒适的居住理想带入生活的每一处。
今年,卡萨帝品牌主打的新成员,卡萨帝云玺家用中央空调,又一次实现了品牌的自我超越。法拉利设计师把赛车的流线型设计融入空调外观,从地平线中提取完美21°度,一气呵成的纤薄机身,空调犹如艺术品一样,与任何风格家居搭配都是一种美的体验。
卡萨帝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始终携带着对家人的关爱,追求一种极致的舒适。智能的静音系统和和独有的微风模式,凉而不冷,不会把人吹病。科学的结构设计以最佳的流道降低送风噪音,为耳朵减轻压力。送风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PM2.5,甲醛,细菌,还能自动清洁自己的扇叶,蒸发器。从空气源头发出的洁净感,是家人最大的安心。
美是一种感官感受。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安静的睡眠,观察美好的艺术,体验细腻的触感。卡萨帝品牌十年与时俱进的升级与迭代,不止为传达一种健康生活态度,更是对用户尊崇与关怀的实力兑现。
今天,科技升级、艺术升级、文化升级、情感升级,一步步把当代人的生活推向一种极致的舒适。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更是一种包裹着五种感官的舒适氛围和健康状态。
2018-2025
人们对舒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保护自然也是舒适的反向呈现。眼下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的开采已经远远大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引领者,会不会是绿色能源技术?
或许有一天,汽车可以从排气系统中捕捉废气能源并产生电力。气化垃圾可以发电。人们散步、跑步的动作产生的能量也能转化为电能。风能会点亮街道的路灯,人们用太阳能为手机充电……
唯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才是真正舒适的生活。
唯有让明天的“Made In China”更创新、更绿色、更智能,老百姓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即将到来的绿色时代,赋予了卡萨帝全新的挑战。家电不再是一堆没有温度的机器,而是环境的保卫者。艺术和科技是推动人居生活的两个轮子,未来的舒适,既是一种极致,也是一种节制。
每一度的舒适,每一度的极致,与其说是一场推演不如说是一场祝福。我们在每一度舒适的推演中,将每一天的遗憾最小化,这种乐观让我们有勇气迈向更好的明天。
【二】四个故事,美好人居的起缘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这种“诗意”不仅仅指的居住地,更重要的是使心灵得到安置的精神之所。
你想象过一个什么样的家能够安置身体和心灵?美的、舒服的、自在的、温馨的……许许多多的形容词都可以阐述你理想中的家的样子。家不只是一栋房子,它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追求美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美好人居的追求不就是足够舒适、看起来很美,而且要很实用吗?
椅子的故事
在丹麦设计博物馆一个展厅的窗户下,安放着两把原木色的椅子,在各色精彩纷呈的展品面前,它们并不出众,甚至有些渺小,以至于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少能注意到它们,更别提驻足好好阅读前面的标牌信息。
这两把椅子在造型上虽不同却又很相似,圆柱形椅腿,绳编座位部分。它们分别是凯尔·柯林特在1936年设计的教堂椅,另一把是他的坚定追随者布吉·莫根森设计的一款餐椅。
在今天看来,椅子如此平凡随处可见,但是人类经历了许多个世纪才解决了如何坐舒服的问题。中世纪时,椅子与权力相关联,坐在椅子上的人是有权威的人,从chairman(主席)这个词就能看出来,挺直脊背高坐这种姿势显然不是为了人舒适而设计的。
到路易十五时以舒适为宗旨的家具首次出现,椅子的设计自古希腊以来才首次为考虑人而进行调整。1960年,丹麦设计师汉斯·韦格纳设计的圆椅(The Round Chair)走红,因为约翰·肯尼迪和理查德·尼克松第一次大选电视辩论时他们便坐在圆椅上,这款椅子正因其品质、舒适性以及简洁之美而被选中。
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史上最优雅的年代”,服装中许多经典都出自于那个年代,家居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优雅生活的不断追求。造型设计、装饰风格、绝佳的舒适度相结合,是50年代之后都市中人不倦的追求。日用之物如此,居住环境更是如此。
长得像杯子的杯子
意大利知名艺术家兼设计师布鲁诺·莫那有一次走进一家礼品店,他看到货架上陈列着马蹄造型的雨伞、平底锅造型的时钟、花束一般的灯罩,眼前的一切让他哭笑不得,他默默看着这些设计,一转身又看到了“像祭司帽子般的雪茄盒、如剑一样的拆信刀、蛇一般扭曲的气压计,还有压路机造型的吸墨器……甚至像战士盔甲一样的摆饰品却是个冰箱……”
回家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我想要的是再正常不过的烟斗,然后放入真的烟草,用看起来就是火柴的火柴点上……坐在长得像椅子的椅子上,在看起来像茶几的茶几上摆个正常普通的杯子,然后再注入满满的咖啡好好享受。”
“要复杂其实很简单,但是要简单却很复杂…每个人都可以很复杂,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很简单。”——布鲁诺·穆纳里
《蓝色的点》,布鲁诺·穆纳里,1937年。图片由热那亚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o Villa Croce)提供。
我相信我们常常也像布鲁诺·莫那一样,对某些“特立独行”的设计感到无语,在这充斥着虚假繁荣的商品时代,我们都在寻找“长得像杯子的杯子。”
何谓“长得像杯子的杯子”,也就是具备一个杯子该有的功能,它能让使用者感到舒适满足,恰到好处的外观是再好不过了。舒适、功能性、美观,或许就是评价一个好设计的普适原则。
体贴人心的设计
1954年,有一件著名设计诞生——蝴蝶凳,这是日本设计师柳宗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独具匠心的构造、含蓄优雅的东方之美,甫一问世就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后被选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等永久藏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余韵依旧。
据说蝴蝶凳的造型是他无意中“折”出来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坚持先以手作模型设计,然后绘图、确定方案,最后由现代科技批量制造。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匠心和温度,将他对艺术和美的理解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里不是严峻、崇高、遥远和需要仰望的世界,而是一个亲密无间的领域。因此,工艺有心将滋润与亲和融入情趣的世界中。”柳宗理的父亲柳宗悦在著作《工艺之道》中写道。
柳宗理的设计生涯中一直延续着父亲对于生活和美的哲学,将“美”与“日用”结合在一起,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设计,成为日本设计第一人。他的设计没有稀奇古怪、没有特立独行、没有任何多余的线条,朴实无华,但是每一次使用却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于普通人的体贴。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如何将日常生活艺术融入到冰冷的工业设计中一直被大众思考。一个设计师如果能像柳宗理那样设身处地地关照使用者,用设计去解决生活中原本令人烦躁的琐事,才能带来超越时代的体验。
与“米其林三星”共居一室
《家的设计史》一书中写道,所有让人们感觉到舒适并能够享受家庭生活的“现代”装置,例如中央暖气、室内管线、自来冷热水、电灯以及电梯等在1890年之前是都不存在的,但是仅仅30年之后,他们就家喻户晓了。
1906年,康奈尔大学的机械工程硕士威利斯·开利在一家制作暖风机、风箱以及排风机的工作担任采暖工程师,他不断地改良设备。有一次雾天等火车时,他找到了温度、湿度和露点的关系,在他的空气调节装置上使用盘管将湿度降低到55%,此项发明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专利,并被称为“空调之父”。
从1906年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步,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舒适度、美观、品味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卡萨帝是海尔旗下的高端家电品牌,一直致力于打造最适合精英人群居住理想的电器,让他们发现生活,为爱进取。最新推出的云玺中央空调无论在品质、技术、还是人文关怀方面都堪称“空调界的米其林三星”。
云玺中央空调为了达到极致的舒适程度,追求无风感,采用蝶翼式送风+行业首创微风面板,通过智能变频、精准控温、自清洁等技术,轻松实现温湿度+含氧度+洁净度+风度+安静度6大空气维度的融合,打造最符合人体感官的舒适度,凉而不冷,舒适每一度。
除了舒适性,现代人们不会放弃对于颜值的追求,美观直接象征着品位。与其说云玺中央空调是一个家电产品,倒不如说它是一件艺术品,外机机身由宝马全球创意咨询公司参与设计,完美融入家居场景,堪称百搭大咖。充分展现了卡萨帝对于生活艺术的追求,将舒适与高品位充分结合起来。
住宅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钢精水泥架构,更多的是使我们感到有尊严有价值的地方。我们需要每一个方寸之间都有“椅子般的舒适美观”和“杯子般的实用”,关心使用者的每一次触摸、每一个角度力度,云玺掀起的室内舒适革命已经来临!
【三】美好人居互动调查
你能想到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
传统的住宅如何适应现代化生活?
一个家映照着一种生活态度?
选择什么类型的生活方式更能凸显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我们在一天中会不停地追问自己生活的真相。有人说,美好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说,家人的关怀与互动才是幸福的源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美好生活。
我们探索了来自中国八个不同地区的一千名生活达人的家居生活。通过互动调查,从人文、健康、空间规划、收纳、美观、品质六大维度,统计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关注点的比例。这份报告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构成美好人居的核心因素。
人文
家居要以人为本。美好生活并不只是物理上的体验,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以此带来有温度的生活,和舒适的感受。
60%:很多人期许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温馨是很抽象的感觉,KOL如何把这个词落实在生活中呢?
20%:人文关怀的旧物。很多人经常出差、异地工作,同家人相处时间甚少,生活中缺少亲情的温度。20%的人在家中保留了带有特定回忆的旧物,例如旧照片、旅行纪念品、毕业季证书等。
40%:缔造温暖的设计。生活压力让人觉得生活很重,人们倾向于轻量化设计。30%的人在装修时选择明亮和谐的色调,偏暖色调和白色色调为主,材质喜欢原木和麻织品,小摆件喜欢各种精致的手工艺品。
“物品包裹住的是记忆和故事,居住空间总是会变迁的,不变的文化与人情才是生活的构成。”/Vennice
“可以陷进去的布沙发,橡木的茶几,窗台上吊篮垂下,泡上一壶花茶,明亮温暖。”/Moss
健康
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污染指标疯涨,人们追求的健康是一种集合了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的多维度舒适体验。
89%:去健身房、Spa、吃维生素……现在,几乎所有达人都有健康意识。他们对于健康的期许又是如何在家居中体现出来的呢?
25%:无异味。TVOC、PM2.5、香烟味成为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杀手。25%的人在装修后两年内觉得自己房间有异味,会购买空气净化器。中国空气清洁器市场的销售规模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上升。洁净的空气给人更多安全感。
17%:低噪音。现代生活中,我们的耳朵很少有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调查中,17%的受访者表示在房间中能听到马路上嘈杂的车流或小区内的喧哗,例如广场舞、装修、乐器、吵架……安静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奢侈。
17%:适度光。城市化引发光污染,密集型楼盘的不良规划往往伴着采光问题。30%的达人认为健康的生活前提,是恰好的自然光。17%人觉得自家房间过亮,12%人觉得自家光线不足。他们的身体对昼夜光线的反应变弱引起严重的睡眠问题。
30%:健康环保指数。装修中人们对所使用产品的健康、环保指数尤为重视。
“干净空气,纯净的生活。明亮的,安静的,带有绿意的健康生活,不需要太大的家居空间。”/Lynie
空间规划
一个家的空间规划,既要有物尽其用的烟火气,也要有各得其所的舒适感。
66%:空间规划对于家,是一种类似小说主线情节般的存在。好的空间规划是生活的艺术,愉悦身心。66%的人都认为合理规划的空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精致、高效。
18%:高效空间。空间不在于大小的区别,而在于利用率的高低。18%的传统客厅已经进化成多功能厅。14%的家庭设有开放式厨房。人们希望家的每个部分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
10%:可变空间。根据未来家庭人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可能变化,给空间规划流出变化的可能。
20%:满足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喜好。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20%的消费者会给老人和孩子购买不同的椅子,来满足他们对于舒适度的不同需求。18%的消费者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更换家居产品。
18%:明确自己要什么。精致是用心生活。18%的人在装修前会设想自己在家的生活场景。5%的人在买家具前会列出采购清单并且严格执行。
“一个拥有5岁宝宝,不甘平淡的妈咪,只好把厨房变成了工作室,码字、原创食谱、倒腾烘培。”/Wen
“我是模型爱好者,我需要一个独立的模型工作室。小孩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室,小学前这里是亲子互动室。我们和小孩一起读故事书、学字,做手工,太太也可以在这里阅读看书。上小学后这里就会变成专门的学习室,家长监督小孩做作业用,和小孩的睡房分开,睡房就只是睡觉和更衣,保证睡眠质量。”/Qing
收纳
大众住商逐渐提高,其中一个就是表现在收纳上,空间收纳是否合理,到位,不仅影响到空间精致美观的面貌,还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的便利性,提高效率等。
60%:超过一半的KOL已经把收纳视为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
25%:美好生活,从精致的衣柜开始。25%的人承认自己的衣柜已经放不下新的服装和配饰。其中超过20%的人会主动精简,只保留更高品质服装。15%的人会更换规格更大,区隔设计更合理的衣柜。
20%:变换户型,重新分配。15%的人称现行厨房的橱柜不能解决小电器的收纳问题,从而选择“开放式厨房+储物间”的户型。10%的人则把小家电分散到其他房间,例如把微波炉、烤箱、消毒机放到餐厅。
15%:舍不得扔的统统放进收纳盒,收纳也可以很艺术。经过一番精简,15%的人会用漂亮的收纳盒存放自己收到的礼物、孩子的玩具、美化家居环境的物品、棉被寝具、桌面文具等闲置物品。6%的年轻人把首饰挂在墙上,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方便快速挑选。4%的时装设计师或者时尚编辑喜欢用旧杂志堆做边桌。
“现在家也慢慢向着杂货铺的方向发展了,我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住在杂货铺里的老奶奶。”/Vanessa
“将衬衫装在透明文件夹内,节省空间的同时,也便于在需要的时候抽出。”/Tomo
美观
我们对美的理解是一种“精、神、气”,家居的美观是五种感官的感受。
60%:在当今社会,美是消费者的刚需。无论是梵高的油画,还是乔布斯的MacBook,它们都是美的亲历者和见证者。60%的人认为美好人居,首先要美。
25%:艺术美。25%的消费者从事文化艺术、传媒出版、广告娱乐等艺术类相关行业工作。12%的人近半年至少去过一次博物馆、美术馆。15%的人觉得古典、新古典风格的家装最具艺术色彩。人们喜欢即时性的审美体验,追求新品味,新鲜感的现实,并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15%:工艺美。15%的人觉得手工制造比工业制造的商品更美观,让生活更显精致。13%的人有过亲手制作家具、皮包、首饰等经历。
20%:科技美。20%的人把“最美工业产品”一票投给了MacBook电脑,认为它是科技与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18%的人看过《黑镜》后,为电影中的VR科技深深着迷。
“我觉得家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硬装一部分是软装,就像穿的衣服和配饰一样,衣服可能会撞衫,但当我们搭配不同丝巾和配饰就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Jesse
“我觉得一个精致的家,既要有匠心,也要有艺术的包容性。纯白明亮的家居基地色是我认为最具包容性的一个选择,类似艺术的留白。配上手工制作的原木家具,点缀上绿色植绒的沙发,明快的几何线条图案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活力。”/Li
品质
生活鉴赏家对美好人居的理解,以品质为先。要匠心也要智慧,讲究格调,注重细节,追求更极致的人生体验。
87%: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家的品质,决定生活的质量。但是,不同家庭对品质的要求和理解不一样,大家都关注哪些侧面呢?
34%:有意义的物品和品牌价值。34%的消费者认为品牌的产品有更高的品质。30%的人购买价值观与自己相符的个性化商品。15%的人愿意在“自我提升”的相关物品上花费更多。
22%:一丝不苟的细节。22%的消费者认为批量生产的家具,做工方面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预期,是低品质的。他们对于高品质的理解是,制造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关,独具匠心,后期不会出现任何使用或服务上的问题。
31%:装饰格调和创意服务。31%的消费者认为店铺的格调会影响他们消费的心情。17%的消费者希望参与产品或设计的定制过程。25%的人觉得有智能导购的商场更加“高大上”。
“如果说房子是生活的容器,那么有意义的家居品就是瓶中酒。有特色的设计可以用一辈子甚至传承下去,如同日本有一个说法叫“一生物”,意思是可以使用一辈子的物品,我们也是秉承这一原则来选择家居配饰的。”/Jack
“在我看来,理想中的家居是极具风格化和智能化的,空间简洁明快,高大上是必须的;当然人性化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桌面倒角、明暗调节等,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是生活品质的体现,都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感受设计带来的幸福感。”/pyy
现代人心中所追求的舒适感,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和科技发展之上的一种综合生活状态。设计对人文、健康的关怀正通过空间规划、收纳、美观、智能以及设计全程对品质方方面面的严格把控而实现出来。扫地有机器人,刷碗有洗碗机,翻译有电子设备……在科技的助力下,产品、家居都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儿。每一度,都更接近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四】美好人居的五大趋势
意大利人常把“la vita bella”(美好生活)挂在嘴边。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词汇,象征着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它也许是生活中一件Armani Privé高级时装定制、星期天下午的手工意大利面,也许坐在纯手工工艺的桌椅前喝一杯Latte。生活的维度,在追求极致生活的历程里被拓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的人居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视野的开阔推动了家居、产品行业进行艺术升级、工艺升级、科技升级以及情感升级。每一度的革新,都把美好人居未来的趋势推向另一个风口。
趋势一、美学和功能双CP
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大审美经济时代。伴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消费者对美的诉求越来越高,品牌也在商业运作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美的呈现。就在几年前,LV和Gucci等奢侈品牌的美学专利还只是为少数的资本利益服务。近几年却成为大众消费的有力推手。
纯美学在仿真技术的二次加工后成为受大众欢迎的泛审美。以定制感知生活,重塑家居文艺复兴。彩虹般变幻的被子、大朵花型的亚麻桌布、晕染效果的窗帘布……Missoni Home、GucciDecor这类跨界时装与家居设计的趋势显示,美学不仅是可穿戴的,也是可居住的。
审美和实用性不再是消费的两极。好看的鞋子也要合脚,漂亮的椅子坐着要舒服,华丽的家住着必须习惯。人们开始追求完美的优雅与从容,功能、美学并肩拉高了生活的维度。生活中的优雅源自内外兼修的隽永气质。Ben Robertson设计的空间常以内外浑然一体的风格,精确的测量比例和几何美著称。单色、双色、硬装、软装材质呼应,烘托家居美学主题——精简而抽象的线条和比例。餐桌、座椅、摆件、挂件被赋予了雕塑的造型美,同时满足用餐、装饰、起居等实用功能。
城市建筑中,美学与功能的互动具有更大价值。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城市人口激增,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消费者都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生活艺术。经济小户型需要满足未来几年内的居住功能,胡同合院则需要打通生活场景和社区文化的关联。在北京大栅栏的四合院改造项目中,韩文强借用起伏、扭转的曲墙结构,分隔出不同的功能空间,如小厨房、公共会客厅、私人卧室、东西厢房、茶室空间……不同生活场景之间弹性切换,赋予有限的建筑空间以无限的居住行为。新结构不仅迎合了当下人简洁的审美观,还具有视觉动感,改变了四合院长久以来呆板的规格,同时使胡同院落间人们的生活氛围更加活跃。
从微观的产品到宏观的建筑,从装饰主义到建筑结构,美学与功能相互成就,相互塑造。每一度,都在探寻优雅与舒适的平衡。
趋势二、精简主义
随着生活时间的增长,有限的空间里物品数量急剧增加,收纳成了很多现代家庭面临的首要问题。综合各种因素,现代人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取舍,精简自己的生活空间。然而,无论是新精英还是新中产,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倾向于更加简洁的家居呈现方式和个中人性化的小细节。
设计师陈大瑞的女儿刚出生时,他看着女儿一天学着爬学着走,觉得家具上的锐角对孩子有潜在危险,于是把每个家具都做成圆角的。这种细节上的真诚,就是当代精英所追捧的精简生活方式的内核。
乍一看,精简和简约,在风格和造型上并无差异,细看却是天壤地别。主打高端市场的精简生活方式,隐藏着360度无死角的极致美学。桌子底面光滑,椅子榫卯接缝合紧,塑料的倒角边缘圆滑,柜子靠墙的一面也有观赏性花纹……
正如陈大瑞说,“极致要求在细节上的处理总是锱铢必较,容不得半点马虎与纵容。”相较而言,低端产品介于生产成本压力,很难达到这样精致的做工。时常出现掉漆、开线、破损的情况,给都市人忙碌的日程再添烦恼。
繁忙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最大的负担。有关报告表示,即使是全职主妇操持,用于整理的家务劳动时间每天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意味着,构建于实用主义至上的精致,不能只单独用来形容风格和样式,也要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和生活流程化繁为简。
越来越多人对于好打理、易维护的材质和结构有着硬性的需求。新精英和新中产在选择家具时并不十分重视价格,而是更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做工。设计师要用最简练的笔触取悦消费者的眼睛,像卡萨帝联合法拉力赛车的设计师设计的云玺中央空调,它的曲线是从地平线中提取的21°,被视为最完美的弧度,结合科技铸造纤薄的产品机身,黄金比例。
每一条简单的线条,往往几经推敲。每一度精简与品质的推进,都驶向舒适这一最高生活目标。
趋势三、极致匠心,即是艺术
曾几何时,匠心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词汇,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生活景图定下底色。无论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穷尽三代打造出一件精湛的艺术。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追求一切短平快。大到别墅住房,小到日常用品,样式趋同不说,品质和舒适度也愈发地低廉。衣服禁不起洗熨,家具用一两年就扔,更不用说可以留给后代的传承价值有多少了。
消费升级成为一个时代节点,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再难以打动消费者。人们更愿意花重金去购买瑞士的钟表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日本手作坊的工艺……浮躁功利的制造环境中,只有工匠依然保留着“服务第一、修行第二”的匠人精神。甚至在很多消费者眼中,艺术、匠心、品质已经不再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它们就是商品本身。
和匠人一样,生活中设计师也对细节有着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在华润置地桃源里别墅的样板间里,黄锟就把单调的白墙做出了匠心。云纹水纹的抽象美,加上起伏的立体感,是在人造石上一下一下手工敲制出来的,带着人工的温度。每一步环节的要求都近乎苛刻,每一步细节都绽放专注之美。家具材料选用经百年地质变迁形成的木化石,表面的木质细胞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染上了大自然的纹路,精致于形,臻诚于心。
国外也有很多家具品牌以手工品质著称。例如BRABBU的茶几工艺,传承了世界上最高和最大的红杉树的古老精髓,几侧的刻画仿铜皮纹路。Caracole的每件产品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珠宝点般缀着我们的家。如同艺术品都有艺术家的签名一样,它的家具也有工匠的签名,低调中见奢华,方寸间处处体现时光传承的精致度与价值感。
唯有经历时间的沉淀,极致的艺术价值才得以呈现。每一度,匠心与艺术的演绎,都是开启未来美好人居的一把钥匙。
趋势四、健康与关怀
日新月异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便捷的生活体验,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健康压力。整日穿梭在混凝土格子间,窗外是PM2.5和车水马龙的噪音,室内逃不掉的甲醛和电子辐射。无节制地将大量的工作带回家,睡眠不足,身体总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价格、美观、和方便只是生活品质的表象,真正舒适的家居环境,需要健康作为基石。
据调查显示,97.76%的消费者在选购家居产品时会考虑绿色健康因素。80后,90后作为品质消费的主力军,把绿色环保视为衡量家居品质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大众对于适应、休息、放松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性化、自动化的设施,环保材料和天然绿植已是家中标配。生活场所的功能不断扩展,包括类似水疗的浴室、自动化健身室备受关注。
从前浴室是一个严格的功能空间,未来将演变成专门用于放松和身体护理的圣所。在宁静的空间里花几个小时享受美容仪式,面膜,身体磨砂,或在浴缸中长时间浸泡,舒缓疲劳,享受奢侈的瞬间和日常中的喘息。
关爱自我,关注健康,关爱环境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科技为人与自然的共生模式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传统的居住属性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空间内的精神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科技城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衍生体。
地产商开始把低碳、环保、节能、绿色的产品推向市场。例如国锐·金嵿,位于绿化率30%的亦庄区地段,濒临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空气质量一级,湿度大,噪音低于市区30分贝,其选址占尽了绿色消费的先机。“远离喧嚣的绿洲式中央花园”的理念也把环保的口号落到实处,回收雨水循环利用,在景观中培养对艺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理解和赏析。
同样是豪宅,天津的和平翰林通过石材细节传达积极而理性的绿色。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国际高品质的环保建材,甲级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实木地板,高效节能的电梯……把健康、安全落实到生活细节。
尊崇是彰显不凡的私属礼遇,关怀是体贴入微的用心对待。每一度,都是尊崇与关怀的兑现。
趋势五、智能科技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说,“生命只有一座需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难题已经被攻克,生活中能左右人们生活品质的,往往是微小的改善和突破。吸尘器升级成扫地机器人,普通窗帘换成智能窗帘……人类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并享受这些新技术升级带来的便利。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家使用一个叫做HP TouchSmart PC的互联网设备连接智能中心,调控家中的温度,照明和音乐。
美国脱口秀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拥有一个辐射加热系统,可以自动融化冬季家居车道上的积雪。
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定制过一个人名为J.A.R.V.I.S的工智能家庭系统,由演员摩根·弗里曼配。
女演员Sofia Vergara在接受CNET采访时说,“要建立一个智能住宅,让我不仅可以在家庭影院看电影,还可以与家人一起上Skype,并在大屏幕上使用她的社交媒体。”
名人住宅往往是个性化智能家居系统的完美典范。他们定制的智能家居系统可以由一个界面控制家中每台智能设备,设定任务,例如关闭房屋灯,或在早上煮咖啡。当智能设备在自己和系统的指挥下自主工作时,主人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家居走进了千家万户。无论是Amazon Echo还是 Google Home,都让大众对于舒适人居的梦想不再遥远。红外线、电磁感、温感应走进起居空间,进一步美化生活空间。有的用蓝牙,有的用WIFI缔造出梦幻般的光影效果。智能化也走进卫浴空间,通过电控、数码实现浴缸Spa按摩,坐便器坐姿调节等功能,大大提升了舒适和便利的体验。
科技是美好生活的生命力,精致是对生活质感的偏执。远程监控、遥控灯光、自动温感……只需要搭载物联网,一切梦想变为现实。每一度舒适,都是科技与精致的辉映。
【五】从理想到现实,打造美好人居的五种途径
几年前,日本《Pen》杂志做过一期名为“最想住的家”特辑,他们在Instagram上征集了100间日本人最理想的房间,其中有:在空旷的森林里建一间30平米的木屋别墅、坐在一个看得见大海的房间的餐桌前、拥有开放式客厅的文艺之家……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于理想之家的憧憬。前些年,很多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面对如何装修房子茫然不知所措,各种风格、主义盛行,从田园到宫廷,从古典到中式,逐渐地,大家意识到充斥着“风格”和“主义”的房子跟自己并没有关系,真正的美好生活与这些无关。
房屋原始布局、家庭成员、个人兴趣爱好……都决定着“家”的样子,随着都市生活的发展,我们的居住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变化。大数据下显示的趋势只能停留在需求和理论层面,现实中设计师和建筑师如何打造美好人居?
人性化的空间规划、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细节设计……这些才是直通美好之家的有效路径。
以人为本,功能规划
建筑师逯薇就针对都市人群的痛点写了她的《小家,越住越大》一书。探讨了如何在一般居住空间中,既满足全部的功能需求,又满足舒适性,这是时下大众非常关注的话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空间的规划。一个空间规划不合理的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家人之间的不同需求无法实现、空间使用不便、动线混乱……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是打造一个舒适之家的第一步,设计师陈暄的家在空间规划上费尽了心思。
2008年北京楼市低迷时,建筑师陈暄购入了一个公寓楼的整层两户,把它们打通成了大平层公寓。因为不喜欢回头路、不喜欢原地打转,她把卧室、盥洗室、更衣间都设计成了两个门,厨房、先生的工作间和客厅打通,楼上楼下两个楼梯。陈暄说,这样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了自己对空间的需求。
陈暄的先生Dirk是个德国人,对生活相当严谨,而陈暄随性自然不受拘束,同时购物欲也很强,所以她在家里设计了许多储物柜,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照顾了“强迫症”老公。
对于卫生间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在功能方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陈暄的老公Dirk身高1米9,而她1米6,这种差异注定了他们对于生活需求的不同, “我用着合适的面盆,他用就得猫着腰; 我可以舒舒服服躺下的浴缸,他一进去水都不见了;而要是他能用的浴缸,我又得在里面漂起来。”他们的卫生间,面盆浴缸每人一套;衣帽柜顶天立地,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设计得当,才能让生活其中的人无论是视觉、触觉、听觉还是体验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魔鬼藏在细节里
这两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爆改胡同房、学区房、平房,实际上,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摧枯拉朽式的爆改。美好的居住方式并不需要爆改来呈现,如何通过点滴打造舒适的居所,似乎是大多数都市人群面临的问题。
细节之处才能体现品质,如何收纳、如何考虑以人为本,精细化的设计体现在每一处的需求中。外表光鲜亮丽的家,内在更需要重视。
以厨房设计为例,有些细节你可能没有考虑过。厨房的核心功能主要有五个步骤,从冰箱中取出食材、清洗、配菜、烹饪、出菜,这五个步骤涉及到动线规划、收纳等问题。除了高品质的橱柜、灶台、台面等,尤其要考虑家中经常做饭的人使用厨房的习惯,留出足够的台面、设计合适的光源点位、设计最短的动线,只有不断思考在厨房的行为模式,才能够轻松为家人准备好饭菜,才能爱上厨房。
除了厨房,卫生间的设计同样有许多的细节之处,日本人对于卫浴间的设计堪称全球表率,“四式分离”将每个功能区都划分开来,即使是面积再小的卫生间也会尽量做到三分离。
细节决定成败,通过精细化设计,将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动线设置、功能风格及材料选择发挥到极致才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从功能到审美的飞跃
从几年前对于设计风格的盲目追求、各种风格主义盛行,材质的不断堆砌,到近年来,人们的审美日渐成熟,色彩、造型上更加突出,崇尚功能性、简约实用的都市消费人群已经逐渐避开了复杂华丽的家具风格,期望用简约舒适的家具带来更为友好的居住环境。
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越来越希望设计可以带来愉悦和美好的体验。所谓诗意地栖息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优雅、追求美的生活状态。像时装设计一样,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介入到家居用品的设计中,让人们增加了一种追求美的动力。
来自杭州的张先生很年轻,曾在国外留学,回国后买了一套精装房,暖黄色的地面和墙壁、暗红色的木质门框、地板,就像是我们见过的无数样板间一样,千篇一律,于是他请了一位陈设设计师去帮助他改造并不满意的硬装设计。
没有大拆大改,设计师进行了一系列改变,首先架空原先的家具,重新采购具有更高品质的家具装点空间;其次,利用色彩与材质的变化,让空间呈现出新的气质;采用造型吊灯、内置射灯、隐蔽灯带等方式改造整体照明氛围。将地面台面颜色由原来的红油棕改成了浅灰白,增加现代感。
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越来越追求美学感受,而审美彰显个性、品味。大到室内风格、色彩定位、家具选择,到一餐一碗、窗帘壁纸,都不能含糊。
为家注入更多情感
中国人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大概排全球首位,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如中国父母这样处于焦虑状态中。他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物质需求,当然,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从硬件到软件,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孩子的成长需求来打造他们的居所。
一个美好的家是一个成长中的家,满足家人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情感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纽带。
家具设计师小泉诚先生曾想给宝宝制作一把椅子,虽然孩子还很小,并不会坐,为了让椅子现在就派上用场,小泉诚在椅子的设计上思考了很多。
首先,在母亲哺乳期间,这个椅子可以作为脚蹬使用,让母亲抱着孩子时更加轻松;等孩子可以自己坐了,这个小椅子可供孩子画画、玩玩具,它就变成了小桌子小椅子;孩子再大一些,它又可以变成梯凳,用来够取高处的物体;当孩子不再需要这个小凳子了,又可以放置在玄关,用来换鞋。
除了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外,小泉诚做好的椅子并不是一个成品,它并没有刷油漆,需要爷爷奶奶父母一起进行,小泉说,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全家人都参与其中,只有参与才能寄予更多的情感,让它变成一把无可取代的椅子,凝结着全家人的回忆。
从“家”到“美好居所”情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家的人文体验凝结着对于情感的记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都市人群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舒适性让家成为治愈空间
何为舒适?台湾作家叶怡兰在她的《家的模样》一书中写道:
“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的是: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当这容器能够确实呼应、合乎我们的作息方式、需求与愿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顿、舒坦舒适,同时,认真专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
这大概是对舒适性所作的最简洁明了的诠释。
家的舒适性,让在都市中奋斗打拼而疲惫不堪的人,在前进中找到了一处港湾,它治愈着压力之下的人们。这种对于舒适性的追求,因人而异。有的人追求极简的生活,断舍离生活中的负担之物;有的人喜欢慵懒的感觉,在家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角落。舒适性、人性化才能让居所变成温暖的治愈空间。
住在北京的梁先生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家的设计、器物结合在一起,他说,他的家就是最让他放松的地方。梁先生是个安徽人,自小在南方长大,虽然在北京已经生活了20多年,但是徽州情结并未淡化。他很喜欢他的家能够呈现出一些故乡的气息。
梁先生的家很特别,一般房子都是向上挑高,而梁先生家却是向下挑高,选择这栋房子之后他就开始规划,从客厅凭栏就可看见地下室,这种独特的风格借鉴了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堂”。他在一楼书房安装了一排花窗,推窗凭栏,正好可以看到地下室中的水池。在地下室的水池边,他打造了一个饮茶区,博古架、茶桌、或独饮、或与家人闲聊,每每坐在这里,整个人都彻底放松下来,岁月的流逝和时光里的情感就这样慢慢流淌。
人与空间、心境与环境相互依托,一个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上的舒适,它带着温度关怀居住者。当我们谈论“为生活而设计”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生活在空间里的“人”,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亘古不变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