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有三天就到了!
别问Sir在说什么。
自从《碟中谍6》上映以来。
整整70天,看不到一部能爽透心脏的大片。
憋不憋?闷不闷?
现在,它来了!粘粘的,滑滑的,黑不溜秋的,酷炫大怪瘦——
《毒液:致命守护者》
Venom
上个周日,《毒液》全国点映。
97场,场场爆满!
用小于0.03%的排片,拿下1.3%的票房。当天早上一度排在票房榜第二名。
只是点映就这么嚣张?
当然了,Sir的朋友圈直接爆了!
一个个大周末下午不补觉全挤在影院,还没看完就开始刷屏。
其实,你不是第一次在电影院见毒液。
11年前,《蜘蛛侠3》里就有那只让男主嗷嗷变渣男的外星生物。
当年豪取1.5亿票房,高居内地全年第四。
至少有300万观众走进影院认识了它的恐怖。
那就是它的大银幕首秀。
但这次,一个反派漫画人物,堂堂正正地站C位。
影史第一次。
故事简单上手没门槛——
汤老师(汤姆·哈迪)饰演的埃迪·布洛克是个愤青记者+网红播客。
按他自己的说法——
专门调查那些不想被调查的人。
和彼得·帕克这位玩票记者相比,他显得更激进。
不仅如此,他还有个身段完美的律师未婚妻(米歇尔·威廉姆斯 饰演),一起住着大house,钻戒都准备好了。
但编剧怎么会允许他这么快活下去?
果然,他采访了一个难搞的非法科研大boss。
当面怒怼。
结果,不出意外被安排了。
不仅自己被老板开,还连累了为科研大boss做法务工作的未婚妻。
女方直接提分手——
你这个只想着自己,无法承担责任的老boy!
事业,爱情,丢得一个没落。
混了半年,只能搬进一个小公寓,酗酒,和门口的乞丐讨价还价……
从中产直接破产。
这个阶级滑坡,一步到位。
没钱倒还是其次,连志气都没了,熟人被抢劫,他只会躲在墙角。
好了,人设介绍到此。跌入生涯谷底的他,碰到了另一位跌入低谷的毒液。
电影格调大变,立刻多了惊悚味。
短暂的融合煎熬。
换来撞断一棵树如同掰断一根木筷的超能力。
黏稠的黑液像纳米科技,从体内渗透而出,喷射无死角。
《毒液》的动作爽快,根本在于它能——自由出招,全面御敌。
强化现代格斗技巧,辅助搏击。
也可以在主角坠楼时,套用蜘蛛侠理念,射出“救援之绳”。
甚至还能化成液体盾牌挡子弹,开多少枪都没用。
摩托车侧翻也不怕,有毒液式漂移。
总之,唯一能限制这部电影酷炫的,就只有想象力。
但Sir第一次“哇哦”出声,不是这些小点子,而是毒液第一次完整亮相。
变身口诀干净利落——出来!
如果这张脸不是你小时候的噩梦,那它一定能满足你成人后的恶趣味。
当初看《变形金刚》,最难忘的,绝对是看三遍都记不住过程的变身。
后来看《钢铁侠》,每次斯塔克换装,Sir都会湿透。
但,毒液的变身,简单,却捉摸不透。
因为它是一种生物侵略,而非有逻辑的机械部件组合排列。
毒液从后往前包裹了宿主,本身这个动作,就像把你吞掉。
怪物“吞人”现身,接着,生理上最迫切的需求,自然就是进食。
一口直接啃掉头,完全野兽做派。
除了这种恐惧的威慑力,毒液还能无限自愈。
就好像……金刚狼配上了绿巨人。
强大到买了外挂啊(不就是外挂吗?)。
好在电影进入后半段,打起来从不多逼逼。
秒杀重装警察,像在摔毁自己早就想淘汰掉的手办。
能力到了顶点,埃迪从此横着走了?
NO!
在毒液的电影宇宙里,毒液本液是他们族群战斗力最弱鸡的!
不开玩笑。
一个叫“暴乱”的银白色毒液,比毒液更能打。
毒液只是直观的本能攻击,但它并不能变幻实体。
而暴乱,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冷兵器打法。
发射散装飞刀。
两把大刀八字斩。
连毒液见了都懵逼后退。
被它撕到地老天荒。
电影也在这段高潮戏抵达特效的巅峰,就算你提前把预告片刷10遍,也没法在影院里看清它的CG雕刻。
这个瞬间,像是在看一幅泼墨版的《创世纪》。普通观众看到的是爽爆,上点心的观众看到的却是艺术根源。
把毒液从埃迪的身上撕下来,就好像把一个人的血管从身体里全抽出来。
Sir倒吸一口凉气,看这么多年漫画英雄电影,这种体验,从没有过。
什么体验?
因为疼,所以爽!
视听上只要戳到观众的“痛”点,《毒液》就“爽”过一半。
回想起电影上映前,北美影评人的逆天差评,Sir说句客观的猜测:
毕竟,影评人偏向理性,在抗拒这种“疼”的诱惑的同时,说不定就忘了“爽”。
但普通大众不会设防。
一上映,观众口碑逆转,一步跨入北美票房年度前十。
这种高级娱乐的达成,是随便说来就来吗?《铁血战士》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毒液》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漫画英雄电影硬核班底。
先说摄影师马修·利巴提克。
没听过?那就对了。
因为他是文艺大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御用摄影师,两人合作了从《圆周率》《梦之安魂曲》到《黑天鹅》《母亲!》的每一部电影。
影迷总说,阿罗诺夫斯基总是伴随着双重人格的心理惊悚,很迷离绝望,他的“眼睛”马修·利巴提克也自然练就了这种迷幻摄影路子。
换作《毒液》,你能从汤姆·哈迪一开始鬼毒上身魂不守舍的模样,看到《梦之安魂曲》毒性大发的影子。
也能从人与心魔的对峙,看到《黑天鹅》的诡谲格调(后者还提名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
过度文艺其实是大片的惶恐之处。
好在马修还有对这个市场更拿出手的绝杀——《钢铁侠1、2》,对于本世纪漫威崛起的方式,他了如指“掌”。
再看《毒液》艺术指导奥利弗·斯考尔。
履历更令人咋舌,从《独立日》《哥斯拉》《时间机器》,到《明日边缘》《秘密特工》乃至《自杀小队》,半辈子的创作都是和外星怪物、生理入侵打交道,而他上一部作品,恰恰是《蜘蛛侠:英雄归来》。
世界观的统一,必定需要艺术指导在美学上做好铺垫与联动。
所以我们看到《毒液》中的科研办公大厦、街角便利店,大部分是实景塑造,就是为了要与蜘蛛侠以及毒液本人的平民身份,产生可信度与连接的便利。
《蜘蛛侠》《毒液》这两个系列,都是要在都市中迷失自我后,再度寻找。
虽然现在看不出,但说不定将来毒液会与蜘蛛侠相逢。真的要是相逢,那也是整个世界观的相拥。
好,超级大片幕后最重要一环——视觉效果。
不能太规矩,也不能太疯魔。
双重否定就是肯定。
这个就是Double Negative公司。
全欧洲最大的特效基地,曾孵化诺兰大神的一切电影特效,《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都曾耗干这里30个工作人员的脑细胞。
拿过两次奥斯卡奖的保罗·富兰克林,负责操刀这次毒液的各种形态难点,换着法子展现毒液初始形态复杂多变的物理性。
Sir还要提示大家,这一周,看《毒液》是双重享受。
视觉层面已经说得很多。
内里,《毒液》还有一层颠覆。
“毒舌”和“毒液”,也是一字之差。
什么是“毒”?
毒,有害的,凶狠的,一听就是恶的。
但在Sir看来。
毒,恰恰也可能是你一直想要、却害怕逃避的。
是不敢说,不能说,但想听的。
不敢做,不能做,但想做的。
就像一败涂地的汤姆·哈迪,你必须召唤出他心中的“毒”,才有可能解毒。
非法科研机构不顾人类安危,擅自探索太空危险生物,这本来需要政府调查管制,绝不可能是埃迪一个人的事。
但什么机构都不管,只能埃迪管。
看上去反社会,但其实反的,是社会的暗面。
毒液,就是一个做出人类“不敢做”的英雄。
他的毒,其实是一种不满,一种反抗,一种对毒环境的“以毒攻毒”。
有时候,只有毒才能戳破现实的伪善与不公。
而毒液附体后所遮掩的,也正是你原本懦弱的模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