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神父:“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神父回答:“这是对神不尊敬,不行。”
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他问神父:“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
神父回答:“这是时刻不忘祷告,当然可以。”
我们问:“把工作当成兴趣可以吗?”
人们说:“这是敬业。”
我们问:“把兴趣变成工作可以吗?”
人们说:“别犯傻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似乎一旦把兴趣变成工作,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折磨。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身边许多热爱写作的人有一天成了专职作者;喜欢阅读漫画的人想方设法当上了插画师;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人也可以成为职业游戏玩家。如此看来,兴趣和职业似乎并没有那么矛盾。
再举个例子,我的大学同学小贝。
小贝特别喜欢动漫。当我们追着韩剧犯花痴的时候,她在追着各种番剧;当我们逛着各色的饰品店的时候,动漫手办店里流连忘返。此时,动漫是小贝最大的兴趣爱好。
看得多了,她也会试着在纸上涂涂画画。刚开始只是随手涂鸦某个动漫里的角色,画的不满意她便开始在网上搜教程。越画越来劲,她干脆报了个班精进学习。后来买了手绘板、学会使用各种绘图软件,小贝越来越努力地学习画画,画的也越来越好。大三的时候,她甚至已经可以独立地帮别人设计动漫头像。
大概越努力的人就会越幸运。毕业后,小贝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动漫公司,开始了她人生新的征程。
我们都觉得小贝真的很幸运,因为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顺便解决了生计。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发展成职业,而有些人却很难做到这点。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分享课,课上提到了兴趣三层级模型。这个模型把兴趣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觉得很有意思。
模型的最底层是感官兴趣,或称为直观兴趣。顾名思义,感官兴趣是指通过直接刺激感官让我们产生愉悦之感。比如我吃到了好吃的东西,就觉得很爽;我看了好看的漫画,就觉得很开心。这些都属于感官兴趣。
但是外界的刺激并不是持续而稳定的。你不可能一直在吃好吃的东西,一直在看好看的漫画。所以感官兴趣无法让人专注某个事物,形成某种能力。
就像小贝,无论她追多少番剧,如果她不拿起笔去尝试,那么她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该如何画出一个动漫人物。但当她拿起笔的时候,她便不再停留于感官兴趣,而是进入了自觉兴趣的阶段。
自觉兴趣也称为乐趣,它加入了个人的主观认知,因此能产生更持久的兴趣,并且使兴趣最终转变成一种能力,不断精通。此时你的兴趣略有小成,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若想将兴趣发展为职业,那么兴趣必须要成为兑换价值的一种方式。
就像你喜欢吃好吃的,并且你学会了做好吃的,但只有当你把好吃的卖给别人的时候,吃好吃的这个兴趣才真正转换成一种价值,也真正变成了你的事业。这也是兴趣三层级模型的顶层阶段——志趣。
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志趣除了有感官和认知的参与外,还暗含了一个人的志向和价值观。兴趣也从最初的获取愉悦之感逐步发展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可以说,但凡能坚持一生的兴趣都属于志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但当选择把兴趣发展为职业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前路崎岖无比。惟愿历经磨难之后,人生依旧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