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布的“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中,“自由职业者”第一次登上榜首,取代了“政府官员”,成为第一名。值得关注的是,在2014年自由职业者还排名第四,2013年则是排名第六。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成为自由职业者。我们环顾四周,有多少人是自由职业者?这些人的状态到底好不好呢?
01 对自由职业的期待
几年前,人们所说的“SOHO一族”还大多指那些专门的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艺术家等。有调查结果显示,自由职业者的职业分布十分广泛,它的内涵与形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计算机网络、写作翻译、家教、文案、自媒体、设计等从业人员较多,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咨询类、资本运作、融资代理等新兴现代市场产业也日渐红火。
在地域分布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自由职业者比例较高,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34%,此外深圳、杭州、南京、天津等直辖市、特区及省会城市所占比例也较高。
在很多人眼中,真正的自由职业者是生活的强者,正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敢于尝试的勇气,才让他们选择了一种非常自我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自由职业者的幸福感一半来自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另一半就是高收入带来的快乐了。调查结果显示,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自由职业者占总人数的41%,其中8000元以上的占到9%。针对自由职业的调查还显示,一半的受访者对收入表示十分满意或比较满意,另有19.87%的人表示仅够维持生活。
与此同时,非自由职业者对自由职业也很向往,有75%的受访者将月收入瞄准在3000元以上,更有31%的受访者期望月收入过万。
02 自由职业者的现状
有人说,自由职业者工作越成功,就越失败,因为再也离不开工作了,一天不工作就没有收入。
对于工作状态,多达63%的受访者认为,从事自由职业“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也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工作环境下,自由职业者普遍感觉精神压力比一般从业者要大。
当被问及“自由职业者是否真自由”时,33%的受访者认为精神压力很大,20%的受访者认为物质压力很大,只有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比较自由”。
随着自主择业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自由职业者逐渐从保守观念中的“不务正业者”转变为令人羡慕的“不受束缚者”。
然而,孤独而又快乐的自由职业者,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他们的压力来自精神深处。“痛并快乐着”,也许是他们的最准确的写照。
调查显示,不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自由职业者时刻存在不安全感。
如问“自由职业最让您担心的问题”时,约有52.56%的受访对象称收入不固定最让人担忧,另有21.79%的人最担心职业前途渺茫。“吃了今天的,不知道明天的在哪里”的生存压力问题如自由职业者心头永远存在的一片阴霾,折磨着他们。
03 什么是自由?
为什么人们喜欢自由职业者,因为这个名字有两个非常诱惑的字: 自由 。
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自由”后面的意思非常不清晰。
时间空间自由? ——你可以选择什么时间、在哪里上班,但是还是需要面对客户的最终时间底线。出租车司机看似很自由,但是回家的时间取决于什么时候能够拉到活。
关系自由?——你依然需要选择不一定喜欢的客户,他的脸色也不一定就比你的上司好看。
反过来看,在一个组织里面上班,就很不自由吗?
很多企业的高管也不坐班;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也拥有和自己的管理者讨论方案、甚至拒绝的自由。
小米的黎万强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闭关半年,用一段时间拍照、发呆,去硅谷充电、思考。这其实也挺自由的。
有不少生涯规划咨询师也是这样,不需要坐班,或者挂靠在一些平台上链接案源渠道,或者是自己在自媒体平台发展个人影响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有一部分在职人员,学习生涯规划课程之后,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场经验,为身边的人答疑解惑,或者有自己关于生涯规划或职场成长的课程,只要不和本职工作有冲突,其实也可以为公司的员工发展、培训体系做贡献,为自己的职场晋升铺路,或者慢慢发展成为一项不错的副业,最后甚至成为自己的新事业等等。
他们都很自由。之所以他们不辞职自己干,一方面因为组织给了他们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因为他们意识到,个人的能力要在组织的平台上才能更加放大,自己成就了组织,组织也反过来成就自己 。
当然,这属于做得还不错的自由职业者,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想要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是存在一些必不可少的素质或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