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模式之下,企业都是职能导向,驱动员工行为的是职能目标,是自上而下的目标。每个职能的关注重点都是顶头上司,而不是兄弟职能的诉求,缺乏对横向的服务意识。
1、每个职能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对于采购来说,就是采购价格最低,因为老板的最大要求是省钱;
对于生产来说,就是产能利用率最高,这也是老板最为关注的。
可是,价格没有最低,如果牺牲交付、质量和服务的话,还会有更低。生产也类似,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那就减少换线,以延长交付周期,牺牲交付绩效为代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生产埋怨采购的原材料不合格,销售埋怨生产的没有按期交付。
2、同样是说按时,可是各部门说法也有差异,比如什么是按时:
销售、计划:按时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的需求日期为基准;
采购:供应商的正常交期是30天,客户的需求只给3天,根本做不到,所以,采购默认按供应商的正常交期。
这是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仔细想想,我遇到的是如何解决的呢?视情况而定吧,首先是哪部沟通,跟需求部门确认,交货期能否跟客户商量延长。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实现交货期延长,很多时候客户也是拍脑袋给的交货期,说一下交货周期,大多能修改。
当然,也有真的非常急的情况,即使不是3天,也会少于供应商的正常交货期。一般这种情况,会跟供应商协商调货、加快物流等方式,对于产生的加急费用也会做一定的平摊。
3、海尔的“日清日闭”
记得以前在接触”日事清“软件的时候,做过一点了解,这也是海尔引进的日本企业的理念,是一种效率管理。内含的意思就包括:今天的事儿没有做完,晚上就不要回家。
他们为每一个员工独立核算,你对内部客户做了多少事,那是你的营收;
内部供应商为你做了多少是,那是你的成本。
力求将每个人、每件事的帐都算的清清楚楚。从”对上负责“到”横向负责“,真正建立起来需要很多的努力,观念意识、管理能力、文化转变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应用:
1、以前在工作中,协作少不了,但是不像生产型企业,需要那么多的联动,以后想去生产型企业,对于供应链的协作,要更加关注,这段时间要多接触供应链相关知识,也要多接触案例,都是如何来实现协作的。
2、虽然”日事日毕“有些严格,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日事日毕挺有必要,从3月29号开始,我很懒散,一堆的任务没完成,虽然是老毛病,但是不代表不需要改正。
3、在家庭中应该如何建立协作机制呢?现阶段,家务方面,我更有时间,除了洗碗是他们爷俩,其他事务是我一把抓,也不需要其他协作。但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可以有一些,如果以后真的取消晚自习,我们之间会有更多的接触、沟通,如何和谐的共度那几个小时,会是一个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