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想过自杀,是在16岁时。
16岁的女孩,都说是最美的青春年华。可我的16岁,却少有阳光。确切地说,从我初中懂事起,我的生活就有一层阴影。我发现,我爷爷总是把好东西只分给弟弟吃;我妈成天打牌,输了就抱怨她过得多么辛苦,我多么没用;我总穿着旧衣服,更加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更糟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一直无休止地争吵……
还好,我那时有两个“死党”,两个善良爱闹的姑娘。当我不开心时,“你怎么这么爱皱眉头呢,都快成老婆婆了,额头上都起皱纹啦”。然后牵着我融入集体,一起玩笑之下,我才有短暂的快乐。在16岁那年,文理分科,我们被分开了。自卑的我不善交际,在新环境里我也越来越少笑。随之而来的,唯一引以为傲的成绩一落千丈。
我每天要骑着自行车回家。路上有一条既陡又长的坡,当我经过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要是这条坡再长一点,永远到不了家该有多好。于是,一向胆小的我放开了刹车……
当风呼呼地从我耳朵呼啸而过时,我全身轻盈地像是要随风飘走,那种感觉真是美妙。我闭上了眼睛,期盼着有辆卡车迎面驶来,我就可以带着这种美妙的感觉离开,这可真是一种最美丽的死法了。
2
但耳边的风告诉我,坡已经走完了,而我并没有就此死去。但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了死这回事。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假如刚刚我死了,我会去到哪?世界又会怎样?”。无神论的解释是:死了,就是消失了,世上就不存在我这个人了。
我思来想去,得出挺悲凉的一个结论:可能我死了,世界还是那样。我对自己和他人毫无用处,白白活了16岁。我的葬礼上,或许就两个朋友及父母真心为我哭泣。其余的人,或许多数在揣测这个女孩为什么寻死,有啥不可告人的秘密之类。
从这个角度看,死后我并没有消失。我活在其他人的谈论或流言里,我活在父母苍老的心里。我的墓志铭上,可能是由父母书写:自杀死于16岁,傻极!不孝之极!家再有不堪,怕也没有哪个儿女,能忍心用父母半世的眼泪来换个解脱。
我想起我见过一个50多岁脏兮兮的老大爷,成天与垃圾为伴。我曾经很难想像一个人生活如此艰难还能坚持。他活得快乐吗?他得到了什么?或许答案是他也是父亲,他有自己的孩子及责任,那是他坚持的原因。再卑微的人,只要生命中还有重要的人在,怕是永远下不了决定去死。
可我又怎样面对一团乱麻,毫无希望的生活呢?有时候,当你确信没有后路,不再逃避生活时,生活就会给你奖赏。我的奖赏是,得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我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肯定有一个终点,它的某个地方等着我。当我到达那里,我发现我爱过的、恨过的,所有先我而去的人都在那里等我。我必须以一个体面的状态到达那里,让我亲人看到我很欣慰,让我仇人去忌妒去愤怒。
随后,我在日记本上,郑重地为走向终点的我写下了墓志铭:她走的时候平静且带微笑。
3
那个墓志铭,像是一根线,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我划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面对人生的无常。从16岁到30岁,偏离轨迹的时候数不胜数,但我总是适时找到回来的路。我得承认,到现在为止,我性格仍然内向,仍然很怂,但生活却在一直变好。这是因为,一面对人生重大时刻,我总是想起墓志铭,表面出的勇敢担当连自己都不信。
18岁,我参加高考。语文及数学本是我的强项,但我竟全不在状态。出考场回家后,我一言不发,关上房门只是哭。哭过,我告诉自己,“如果你因心态失衡而没考上大学,绝对会成为你一生的心结。”后来,我及时稳住了情绪,在最没把握的理综一科超常发挥,终究考上大学。
22岁,初进职场,因对同事奖金被扣不平,被一个极品老板以极度恶心的方式逼离公司。当时住公司宿舍,连人带洗过的鞋子被胖女人丢出去。我当时真是恨不得花钱找群流氓,把那女人绑来踩在脚下!但我终究没傻到那样做。墓志铭告诉我,那只是一时威风罢了,胜败人生终点自有定论。
24岁,爱情事业都在正轨时,接到一通长辈打来的电话,告诉我父母一直在粉饰着太平,已经闹到势不两立了,父亲宁愿醉死在外头也不回家。这一直是我的心病,我曾经以为不敢去面对,但被揭起我反而松了口气。我一生的苦与乐,与家庭是联结的,我的墓志铭中逃不过亲情。后来,我发觉父母的矛盾也并没想像中那么难解。
再次回想这些往事,我真心觉得当我写下墓志铭起,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最好的安排。
4
再到后来,我见过很多人活着、很多人死去。我发现那些没好好生活过的,往往就是没认真想过“将如何死去”这个问题的。早一天认识到如何活如何死,就不至于死后留太多遗憾。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不知道为什么活。一辈子老老实实、忙忙碌碌。一直在赚钱,在存钱,却一直不知道用钱。没出门走走看看,很少买新衣服,也不舍得去娱乐。这样下去,他的墓志铭可能只是“这是一个平凡的好人”。
我时常想修改父亲的墓志铭。我劝他,“别太累了,我又用不到你的钱”,“你也该出去走走”,“你该和妈去补拍婚纱照”……这样,他的墓志铭起码可以改为“他享受过人生”。
不过,似乎劝告成效不大,父亲始终没有自觉意识到,自己正在如何死去。而我还不至于大逆不道地告诉他,我是为他规划死亡来着。
后来,用了迂回的方法。“我认识一个人,和你年纪差不多大,他成天出去旅游,怕年老就走不动了”,“你看电视这人多傻,拼命赚钱,又吝啬成那样,吃没吃着,玩没玩着”……这回,老爷子有了觉悟,大半生才慢慢活明白。
你看,人活的每一刻,每个行动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墓志铭,每个转变都是在修改自己的墓志铭。我庆幸自己16岁就想过这码事了,墓志铭可以慢慢编织,从容地改上几稿。墓志铭的终稿在死去时会盖棺定论,如果有人从头到尾一样过,初稿就是终稿,那不用想,肯定一生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