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焦虑似乎成为标配,少男少女焦虑懵懂爱情,未婚青年焦虑事业前程,中产阶级焦虑事业瓶颈,宝妈宝爸们焦虑亲子焦虑教育,尤其亲子关系的焦虑危害最大,因为它在慢慢摧毁我们的未来的花朵们。
要想亲子关系和睦共处,认清自己何时焦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焦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1】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啊? 每次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总是免不了问:在幼儿园学会数100个吗?背三字经我们听听,爷爷奶奶用英语怎么说?入学了必问期末考试多少分,全班第几名?好像问了就是表达关心和求证是不是读书的料。
前几天一热点新闻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因被女导师奴役受尽苦楚而自杀。27岁才从湖北武汉一所大学考进西安交大读硕士,后来又硕博连读,原本开始憧憬着美丽人生了,然而,现实就是现实。类似的新闻太多了,当然,我绝不是鼓吹学历无用论更不是学历通吃论。真实世界里学历能带给你出色的专业知识,平台、见识,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这很珍贵,但也仅此而已。作为平凡的芸芸众生一员,我们理该重视学历,但不能被学历绑架。想要当大官,还是要有家世背景。想要创业从商,还是要有原始资本。想要嫁男神,还是得先成为女神。想生二胎,还是得有老可依。想要凑个“好”字,还是得老天爷成全。
教育的目的不是涂鸦式灌输之乎者也,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文理兼修,双学位,玩跨界游刃有余,哪怕跌倒仍东山再起,而有的人一辈子只能做着流水线的工作,维持着生存而已,当风雨来临除了埋怨这个世界什么也做不了。
前阵子河北唐山市的地方政府将地方的各个路桥收费站取消了,被撤销收费站的原工作人员纷纷去找领导讨说法。其中一位大姐振振有词的说道: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冰山上露出一角的教育教会我们生存,只有掌握了冰山下的教育真谛才是王道,更多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样才能抗击生命的风险,不轻易被生活击倒。
【2】
“你家娃吃什么奶粉”,“你家孩子在哪个幼儿园,你家娃在哪里上的早教班,你们孩子补哪几门培训班”,宝妈凑一块这些共同话题必然是开场白。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0%的学生不是在补习的路上就是在补习。
上海一两岁半的孩子成片掉头发,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医生追问孩子家长其原因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孩子妈妈为了让他上好的幼儿园,报了五个培优班,孩子压力太大不堪重负所致。可怜的孩子,而家长却美名其曰“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去远方。趁着他们还粘着我们,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两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脑神经发育,跟他的成功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
【3】
“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专注,静不下心”。当孩子在花园里拿着树枝玩的正开心,你跑过去大声呵斥:放下树枝,树枝危险。当孩子们追打嘻戏时,你跑过去说:不要跑,又是一身汗会感冒,过来玩滑滑梯。当孩子好不容易独自抱着一本书翻看,你跑过去:宝宝真棒,我来读给你听。还不忘拍个照修个图发朋友圈。殊不知一看到你手上的手机,孩子的专注力又盯手机里来了。我们自己都没有专注力,如何让孩子专注。我们一边苦苦培养孩子专注力,一边无时无刻不在切断孩子关注力。
【4】
孩子大了,有主见了,总不听话,跟我对着干,愁啊!不听话,就不对,听话,就一定是绝对的好吗?你又不是武则天,我也不是李治,为什么要听你的。前段时间一个母女对峙的视频很火,视频上一小女孩犯错了(具体原因不明),她坚持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请求让自己静一静,父母则坚持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双方因此僵持不下。视频里的父母活脱脱一高高在上的看客一副大人顶天立地的所谓权威,逼的孩子崩溃到不行。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蹲下来抱抱孩子,一起冷静下来,回归本心和孩子建立平等对话,医患关系都有三种:主动与被动型,引导与合作型,共同参与型。亲子关系更是如此多样化,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当涉及到生命,健康,道德底线理所当然发挥家长的权威性,孩子无条件服从,就像是实施医患关系主动被动型。当看多久电视玩IPAD,当买玩具补习班兴趣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进行选择的时候向他们指出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并告诉他:“自己作的选择,也应该承担选择相应的后果。”这就是引导和合作型,一起讨论利弊制定规则执行。当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逻辑,如何使用压岁钱,如何分担家务,选择报考专业时就参照共同参与型解决沟通。
【5】
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你看看谁谁谁多乖,一放学周五就把作业写完了,你看谁谁谁期末考试第一名,你看看隔壁老王年终奖多少。曾经看过一篇地震新闻,说成都某高楼四个老太太在打麻将,其中一个说:“为什么我感觉楼在晃啊?” 另外一老太太起身看了看窗外:“没事没事,快出牌吧,别的楼也在晃!
看到别人都这样,就觉得是标准答案,这是趋同性,趋同性让我们如温水煮青蛙,力争成为制度下的合格品,生怕一不小心成为“残次品”。
天生粘液质孩子就是喜欢独自一旁观察,他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我就喜欢自己玩儿,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而你却要求他开朗活泼更合群,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表现。当胆汁质类型孩子喜欢上跳下窜到处探索,而你却要求他像其他乖孩子一样谨慎得体安静。有的父母,不管自己曾年少读书时是不是学渣,但必须要求孩子学习好,省吃俭用让孩子读私立学校,或者出国,期待着孩子未来的阶级,比自己更上一层楼。他们把需要好几代人努力达成的事,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还视作理所当然,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是这么做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给孩子选择生活的自由。真正的成功是活出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所谓成功人生。
让我们一切回到本真,让孩子属于他自己,他有这个权利!过度焦虑只会让爱停滞,能量无法流动,多关注自己,接纳自己,让爱流动起来,严于律己,宽于待孩子。拥抱焦虑而后才能放下焦虑。可不可以每周找点空闲自我关照一下,看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每月抽点时间约上好友看一部好看的电影,哪怕放空自己发发呆看看天空也是好的,每周去学一次自己喜欢的瑜伽做点喜欢的烘焙手工,关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感受它的萌生和凋亡,分享它的喜与乐,你所有的焦虑都属于你自己,你所有的情绪都是你自己的,和别人毫无瓜葛,很喜欢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你减少对孩子的焦虑,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提升自己,享受生活和远方,回头再发现,孩子已悄然回到最满意的轨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