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定法,你可以有自己的节奏
——《如何阅读一本书》D7
这一周,仔细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以这本书为例,来详细探讨以后对实用性书籍,该如何通过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才能让自己既能增长见识,又提高能力。
一、检视阅读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知道作者大概想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1、拿到这本书,先看看封面、背面有什么内容: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数,印数,推荐语,得到关于书的整体印象。
2、翻一翻书页,感受纸张这手里的摩挲,然后看看序(自序,他序,跋),找出内容提要或者书籍核心观点的语句。
3、研究目录页,猜测作者如此安排内容的逻辑,由粗到细-篇、章、节,就像旅行出发前的地图,对这本书对结构有个概括性对理解。
4、选读、跳读。挑选感兴趣的一、二章节阅读,有摘要看摘要。
5、查索引。现在很多书有索引或者导读,会放在目录或者每个篇章的首页。
6、用略读法,翻一翻书中所有不是用正常排版的文字,如表格、斜体、加粗、划线、标序号等等。
7、查书评。看豆瓣五星、一星各读一篇;
8、决定是否继续?
以上步骤大概花费10-30分钟,来判断自己是否愿意读、能读懂、有价值。如果三个问题回答都为“是”,那就精读这本书。如判断无阅读价值,那说明缘分未到,不妨先放着。如果是小说,将4~7步变为试读,读完1/10还无阅读冲动,放弃。
二、分析阅读
精读一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或者精进能力,以学以致用为最高标准。
9、阅读前,要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跟书中以书为主的思维不同,我更赞同赵周老师“阅读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让阅读为自己服务。不论是RAI便签阅读法,还是单纯消磨时间,都是自己的选择。
常用的问题备选项有:
9.1整体来说,这本书想解决读者什么问题?
9.2作者解决问题的观点是什么?100字以内说清楚。
9.3作者是怎么来说这个问题的?跟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9.4不解决问题有什么困扰?
9.5解决问题后有什么好处?
9.6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有哪些?01、02、03……
9.7作者对解决问题后的愿景是什么?
9.8这本书讲的内容,改变了我以前什么样的认知?尽量写出3点。
9.9读完这本书后,我要怎么做?
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但是尽量按顺序来做。同时,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书上的内容,并且举出生活中经历或者听说的案例。
10、阅读很难一次性读完一本书,所以尽量提前确定每次的阅读量。通常我按每分钟阅读一页的速度估算,结合当天时间和章节内容进行分步阅读。
11、阅读时,要在书上做笔记,还可以对应上述9个问题。经过几年的磨合,我现在有了相对固定的做笔记习惯。在书上,有划线、标记、符号、编号、画圈、笔记;在书外,可以做康奈尔笔记、思维导图、手帐等。
12、阅读后,对书籍做出公正评价。同理,这个评价也是基于自己理解而提出来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比如我自己,可以用发朋友圈、微博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步骤。想更深入一点,可以做书评、读后感之类的文章。除非是搞学术的,否则没有必要把这个步骤完成得像一个报告一样严谨。
13、拓展阅读。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进行主题阅读。就我而言,现在手头的书都书经过“大咖”筛选的,从量到质,都经过别人的检验。在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见时,按别人筛选过的书籍进行并无不可。
【对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其内容上必有过人之处。然而结构之混乱、翻译之艰涩,也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困难重重。
比如本书核心部分是分析阅读,从第二篇到第三篇,你会发现作者把分析阅读分三个阶段,包括11条指导原则,分布在第六~十章之中。第十一章属于第十章的技巧建议,第十二章的方法可以用于四种阅读方法,而不局限于分析阅读,更适合放在附录。第三篇是分析阅读的各种具体应用延伸。
同时,阅读第四层次——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终极目标,居然篇幅了了,而且最后一章有大量“说过许多次”这样的表述,颇有虎头蛇尾之嫌。
这样的结构让我们在阅读和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就像面对一团乱麻,要厘清头绪并不容易。
总而言之,作为由两位作者编撰,时间跨度80年的书籍,这依旧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书籍。阅读没有定法,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关键是不断阅读,读出生产力,就对了。
附注:在豆瓣上,还有书友转存、收集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附录一“建议阅读书目”,网址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464708/,记录这此,仅作为自身资料整理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