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9 17:20:07
写在前面:平常在学校忙得没有时间去做一些喜欢的事,趁着假期,继续我的“电影事业”吧。陆绍阳老师推荐给我的《认识电影》一书,是电影入门的必备经典之作。回想自己跟电影的渊源,从高中第一次接触中国电影史:繁荣的旧上海,中国二三十年代默片,阮玲玉;到高三于火车上无聊之时偶然涉猎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再到毅然决然地选择去上陆绍阳老师的世界电影史,让我几乎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除了中国和美国以为的其他国家的电影,譬如法国,瑞典,德国,意大利,日本,还有伊朗。然而,自己也陷入了一个极端,不再看任何一部当下生产的电影,反倒是乐得享受五六十年代异国电影的平淡。彼时的电影不像当下的电影这么充满剧情和刺激吧,然而不得不说如今怕是再难达到几十年前电影的高峰了,或许贾樟柯还有希望,或许印度电影还有希望。
不过自己终究是太过于享受电影的内容和主题,无意识地忽略掉了电影本身还存在的很多可以品味的东西。而这本《认识电影》则从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理论等11个方面系统全面地解剖电影。所以趁着假期,我打算细细品读这本四百多页的书,同时摘抄整理一些或许还有用的知识,不过,大多数人应该是不会喜欢的吧。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对这些电影基本知识的涉猎,在以后欣赏电影时有更多思考。最后,谢谢阁阁送给我这本书~O(∩_∩)O~
第一讲:摄影
1.1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现实主义:卢米埃尔兄弟
≠现实:“现实”是所有电影(不论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现实主义”是一种风格(style)。
形式主义:梅里爱
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但是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复制现实的表象。不论现实主义还是形式主义的电影导演,都必须选择(强调)混乱现实中的细节,而在现实主义电影中,这种“选择”的因素较不明显。
电影风格和类型分类表
电影的风格和类型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法。
三种风格:现实主义(realism)、古典主义(classicism)、形式主义(formalism)
三种电影基本类型:纪录片(documentary)、剧情片(fiction)、先锋派影片(avant-grade)
写实主义的极端会倾向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天堂此时》(Paradise Now,巴勒斯坦,2005)
形式主义的极端往往在先锋派影片中可以看到:《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瑞典,1957)
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称之为“古典电影”(classical cinema):《第兹先生进城》(Mr. Deeds Goes to Town,美国,1936)
现实主义艺术家在面对素材时,宁愿抹杀自己,较关心电影显现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纵素材。
现实主义影片倾向于处理低下阶层的人物,并且探讨其道德问题。
形式主义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
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expressionists),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其内在的精神面、
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摄影机是用来评论事物,是强调本质意义而非外在现实的方法。
形式主义影片以处理概念为胜——政治的、宗教或哲学上的,影片充满高度象征性的元素,情感均借形式传达。
古典叙事电影以故事本身为重,强调故事的娱乐价值,人物是古典叙事电影至高无上的元素。
绘画文学及戏剧的真正内容是它们呈现的方式(形式),电影亦然。
安德烈巴赞指出:“要了解电影较好的方法是知道它是如何说故事的。”形式与内容在电影中是相互倚赖的。赫尔曼韦恩伯格说:“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同样的故事可以说得很好也可以说得坏,也可以说得不错或极伟大,这全看是谁在说故事。”
用真实的风格呈现幻想的题材是非常有可能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美国,2005),而用表现主义的风格呈现基于真实的素材也是有可能的(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美国,1980)。
1.2 镜头
电影镜头(shots)的差异通常是视景框(frame)内能容纳多少素材而定。
镜头多半由能看见一个人物多少部分,而非由摄影机和被摄物的距离而定。
镜头大致可以分为6类:
大远景(extreme long shot):多半是从远自四分之一英里的距离拍摄,其多半是外景,而且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如果人物出现在大远景中,他们的身形多半只有斑点大小。这种镜头在史诗(epic)(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美国,2004)电影中最为常见。
远景(long shot):远景最近可和“全景”相当,可以容纳角色的整个身体。人物的头部接近景框顶部,脚则接近景框底部。
全景(full shot)
中景(medium shot):中景囊括了人物从膝或腰以上的身形。中景是较重功能性的镜头,可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对话镜头。中景有很多种类,如“二人镜头”、“三人镜头”、“过肩镜头”。
中景永远是合拍两人浪漫或不浪漫的戏。两人的中景焦点一分为二,其构图强调的是对等,两个人共享亲密的空间,两人镜头则是浪漫喜剧、爱情故事和“哥们儿电影”类型的主流。
特写(close-up):将重点放在很小的客体上——如人的脸部等。
大特写(extreme close-up):是特写镜头的变奏,但并不是人的脸部特写,而是更进一步的眼睛或嘴巴的大特写。(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美国,2005)镜头越靠近,情感越紧张。
深焦镜头(deep-focus shot)是远景或大远景的变形。有多种不同的焦距,以及相当程度的景深。
1.3角度
物体被摄的角度(angle)通常能代表某种对题材的看法。角度由摄影机的位置所决定,与被摄的对象无关。
现实主义导演通常会避免极端的角度,喜欢运用“水平视线镜头(eye-level shots)”。
电影有五种基本镜头:
鸟瞰镜头(bird’s-eye view):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往下拍。相当具有表达效果,使观众盘旋在被摄物上空宛如天神般,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主宰性显著。
俯角(high angle):俯角会使被摄物看来不那么高,而且总是包括作为背景的地板或墙面,其动作感觉也较缓慢。俯角会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
仰角(low angle):仰角和俯角相反,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并且带有垂直效果,动作的速度感增加了,尤其是暴力镜头。就心理上而言,仰角会增加主体的重要性。在宣传片以及强调英雄主义的电影中,这类镜头最常见。
水平角度(eye-level):小津安二郎,摄影机通常都是离地四尺高——完全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看事物的高度。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感情,让观众自己做判断。
倾斜角度(oblique angle):倾斜镜头的水平线多是倾斜的,镜头内的人物看起来好像快要跌倒。在心理上,倾斜镜头给人的感觉是紧张、转换及动作即将改变。
三点灯光:主光(key lighting)—制造影响之主导性、补充光(fill lights)—降低主光的强硬、背光(back lights)—分别前景和环境,赋予三度空间纵深的幻象。
黑色电影(film noir):主要是根据灯光打法而定义出来的电影风格。“黑”表示一个只有夜晚和阴影的世界。黑色电影的调性是宿命以及偏执,充满了悲观的语气,凸显人类处境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