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接到一通求助电话,是姐姐打来,为妹妹寻求帮助的。
简单了解情况后,安慰了一下焦灼的姐姐,让她先安抚妹妹情绪,有条件的话可以陪伴左右(现下来看,良好的关系对妹妹的支持作用更大),待其愿意接受帮助时再接受咨询。
求助的起因其实是比较常见的。
女孩正上初中,在学校里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本人称是遭受到了校园霸凌),但是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不想上学,一想起上学就头疼,剧痛不止。在家休息两周。
父母带其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于是父母督促其返校学习,过程中发生争执,父母认为女孩就是“装病”逃避上学,冲突升级。
女孩拒绝与父母沟通,给在外地工作的姐姐打电话,哭诉中情绪激动,晕倒。
有病治病,没病预防,这谁都知道。
但这病,仅限于身体吗?
嗓子痛,牙龈肿,都知道要想办法治疗,但“心”里的病呢?孩子都不能上学了,父母还在打骂,还在火上浇油,却认为都是“孩子的错”!
身体上的“病”,大家都能体谅,都可以做出关心的举动;
但心理上的“病”,却认为是不正常的,是要被唾弃的,这是谁的责任?
每念及于此,心里都觉得沉甸甸的。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寻求帮助。不仅为孩子,也为自己。
备注:
“借助于已有的人际关系而使精神障碍走向恢复的实例确实有,并且绝非罕见。不过,这多见于所谓反应性的或为时短暂的精神障碍。例如,在学校生活中或者在工作的环境中受刺激而发生精神障碍,病人回到家中“休息”,不久病情便走向恢复。这里,与其说是“休息”的作用,毋宁说家庭成员与病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起了主要的作用。”
节选自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人际关系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