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个南下冷空气施虐后,阳光的力量重返大地,一年第一个节气立春来了,在北方厚厚的冰层下面似乎能听见化雪的声音,而在南方,任何的艰难困阻也挡不住人们归家的路程。
除夕,是所有人心中团圆的日子,而表达这种欣喜和幸福,最莫不过于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了。
鸡鸭鱼肉时令菜蔬,恨不得将日常所有的食材制作成美味摆上桌,传统和习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吃一顿好的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深的情愫,即使在最西化的上海,年夜饭依旧是重中之重,值得每个人的盼望和期待。
对年夜饭的重视,体现在过年前的一个月里,陆陆续续的采买已经开始,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冰箱,为了让买来的食物不变质,所有的荤素制品都要吊放在北窗之下,让寒冷的北风使得食物保鲜。
也许孩提时候的记忆太深刻了,现在即使自家的冰箱已经塞得满满的,每年过年前,我还是习惯于在北窗之下吊满菜蔬,似乎唯有如此才会有强烈的满足感和过年的气氛。
有些食材即使很少吃,但也变成了仪式般的存在,首先是整猪脸,一个笑眯眯的猪脸我起名为“笑脸迎春”,对于春天充满希冀。
其次必须有鱼,一般常会挂一条大鳗鲞,有时也会用腌制青鱼等替代,意为“年年有余”,至于香肠腊肉、风鸡风鸭等,则统统挂满,甚至有时突发奇想,即使外面再翻天覆地,我躲在这些食材后面,至少能安稳地过上一段日子吧,可见骨子里还是有着不确定感。
白斩鸡是年夜饭上常见的一道菜,往往用小公鸡做这个,肉质比母鸡鲜嫩,后来衍生出来的三黄鸡、葱油鸡都是此类,我家还常做虾油卤鸡,盖因我妈绍兴人的缘故,但很多人不会吃觉得有鱼腥味,至于其他口水鸡等,上海人一般不做也不会做,这都是后来传来的。
这几年我喜欢上做点卤水,也是在外地学的,搞个大锅,卤上一锅牛肉、肚子等等,吃的时候拿出来用刀切一下,简单方便。
上海人年夜饭上经常会见到海蜇皮,沿海居民大多爱这个,脆生生特别爽口,老醋海蜇其实不是本帮做法,上海家庭做法往往和白萝卜丝凉拌在一起,再浇上熟油,现在想来也是当初因为海蜇价高,既要尝到味道又要节约成本,便与白萝卜丝相配,却成就了一道美味。
冷菜中我每年必做的是四喜烤麸,用金针菜、黑木耳、香菇和花生仁与烤麸一起烧制,加入老抽和白糖,一是讨口彩,二是存放时间长,再则口感清爽,尤其是春节期间吃多了油腻食品之后。
咸菜烧发芽豆,取“发”字,也是讨口彩的菜,这发芽豆一定要先用水煮熟煮透,否则豆腥味太重,咸菜则以咸白菜为最佳,有咸味又轻脆。
如意菜是用黄豆芽和小的油豆腐(有的地方叫油豆泡)炒在一起的,和前两道菜一样,也是讨口彩和爽口菜。
很多地区年夜饭上都有红烧肉,上海人也吃,但更正宗的是水笋烧肉,这有讲究了,肉一定是上好的五花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笋其实是毛竹笋的嫩芽晒干,如果自己不会去根,则一定要买去根的,否则无法吃,这种嫩笋必须泡水里慢慢发透否则要变老,水笋有很强的吸附性,多吃了胃都受不了,但和五花肉烧在一起,肉里的油脂全部被吸附到笋上了,肉一定不会油腻,而笋因为吸收了油脂,反而更突出了笋的鲜味,这是祖先的智慧啊,看似随意的搭配,却环肥燕瘦刚刚好多少一分都不行。
在凉菜之后,热菜都是平常经常见的,比如虾仁、鳝丝等等,我家还会做鲜芹炒鱿鱼等,鱼这时候要上一道的,考究点来道松鼠桂鱼啥的,不过这些年人懒多了,这太花功夫了,往往搞条红烧或者清蒸的鱼代替了。
如果年前有竹笋,可以做道名菜“腌笃鲜”,不过就是鲜肉咸肉和竹笋炖一起,但往往除夕之时,竹笋还未正式上市,正式大量上市要到三月初了。
因此上海人的年夜饭里更多的是上一个“全家福”,用一个大的陶瓷砂锅,底下铺上白菜粉丝,上面盖上鱼圆肉圆、熏鱼大虾、肉皮蛋饺百叶包等,热气腾腾一家子有点围炉而坐的感觉,如果此时再来个什么四世同堂之类的,所谓天伦之乐不过如此吧。
北方的朋友此时会有饺子端上来,但上海人年夜饭无饭怎么行,于是八宝饭早就在锅里蒸着,此时也该端上来了,一筷子下去,糯米软豆沙甜,红绿蜜饯笑开了怀。
春天来了,应景的话就应该吃春卷了,春卷皮子是菜市场里现做的,即使这几天价格高,但大家还是排队买,然后包上咸的如黄芽菜肉丝,也有包上甜的豆沙,在油锅里“滋滋”地煎至两面焦黄,蘸上点醋,这顿年夜饭也进入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