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二)
原始的富裕社会(上)
(狗)
讲到农业革命前的世界,究竟什么是我们能确定的普遍想象?可以确定的说,当时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小部落里,每个小部落里小则数十人,最大不过数百人,而且所有成员都是人类。
只不过,这个一般规则还是有一个例外:狗。狗是第一种由智人驯化的动物,已有铁证显示,大约15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家犬,实际时间可能再往前推数千年。
狗能够狩猎、战斗和作为报警系统。一代一代过去,人和狗一起演化,能和对方有良好的沟通,经过长达15000年的相处,人和狗之间的理解和情感远超过人和其他动物的关系。有时,死去的狗也能厚葬,待遇与人比拟。
(合作与各行其是)
同一个部落的成员彼此相熟,没什么隐私。虽然邻近的部落偶尔也争夺资源,甚至大打出手,但也有些友好的往来。比如,可能交换成员,一起打猎等。这种合作是智人的一大重要特征,也是智人领先其他人类物种的关键优势。有时候,与邻近部落关系太好,最后就结合为一,而有了共同的语言、神话、规范和价值观。
然而,我们不应该高估这种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就算邻近的几个部落在危机时刻会密切合作,甚至平常偶尔会一起打猎或庆祝,但各个部落绝大多数时间是完全各行其是,遗世独立。
(交易)
交易主要限于拿来表示身份地位的物品,像贝壳、琥珀、颜料等等。没有证据显示当时的人会交易像肉类或水果之类的消费品,也看不出某个部落依赖从另一部落进口货物而生存的依据。
(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也只是零星有之。即使部落有季节性的集会场所,任然称不上是个固定的政治框架,也没有永久的城镇或机构。一个人一辈子遇见过的人也不过几百个,智人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广阔的土地上。
(迁移与定居)
大多数智人部落随季节变化、动物迁移、植物生长而不断迁移。一般来说,他们是在同样一个区域里来来回回,面积大约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偶尔,可能遇上自然灾害、暴力冲突、人口压力或某个特别有领袖魅力的首领,部落可能走出原有的领土。如果某个部落40年拆伙一次,新部落往东移100公里,经过大约1万年后,就会从东非抵达中国。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因季节而来的部落也可能落脚形成长久聚落。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水产丰富的海边和河边,人类开始建立起长期定居的渔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定居聚落。最早的渔村有可能是在45000年前,出现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沿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