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土屋的第一个春天,清冽的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如老农一般,筹划着小小田园的四季。有人说,一年四季都是由不同方向的风吹来的。对,也不完全对。只有风,不撒种子的田园,那样的四季索然无味。
槿篱已然嵌入泥土,一排紫色的小棍子,排列的还算整齐,那是我的“手笔”。它们不分昼夜地站在我们自留地的南缘,仿佛在宣示着什么,也是最早连接我们和田地的植物。
一场春雨过后,紫色小棒子的枝丫上,薇薇绿色的叶芽冒了出来,几片叶子抱着小拳头,随时准备崭露头角。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早就知道的农谚,只有在这个春天,对于我来说,才有了实际的意义。
东邻给我几粒葵花籽,西家送来扁豆和丝瓜种子。他们的种子并不富裕,但热情与朴实融合起来的善良,带着光彩,实在而饱满。
我沿着新芽着枝的槿篱,每隔半步,互替着点下了向日葵丝瓜和扁豆。要不了几天,这些种子就破土露芽了。
丝瓜的子芽,抻着脖子,然后举着黑黑的瓜子壳钻出来,再来一次“上肢运动”,就舒展双臂,开启了栉风沐雨攀缘而上的一生了;扁豆出芽的节奏与之相仿。它们的形状与豆瓣差不多。只有葵花籽的子芽,与瓜子很不一样:长长窄窄的一粒瓜子,发出芽来,却是胖胖的椭圆形的,完全没有曾经被束缚的痕迹。丝瓜和扁豆,埋下去几粒种子,不用间苗,就让它们如连理枝那样共同发展。
向日葵的秉性全然不同,它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地方,独自长大。它的那所有出土之后的日子,都是为了结出一朵大而饱满的花盘,做着细密而踏实的准备。它需要夯实所有的日子。间苗至关重要。
当丝瓜和扁豆的柔藤在小小的槿篱枝条上攀援而上的时候,向日葵像一个个小战士那样挺立,用绿色染遍全身。
向日葵,乡下的名儿叫“转莲”。这么个名字,既俭省了字数,又准确的道出了其生态样式的精髓。
转莲的干子、叶子上长着细细的白毛,扎手。干,略带棱角的中空圆柱;叶,互生椭圆心形带齿。幼小的绿苗,经过不到两次月圆,就拔高无比令人仰视了。
与之相呼应的,是邻居家场边的另一排葵花。在一目之遥的地方排着横队,绿绿的天天向上。只是它们长得更加匀称健壮。
花朵,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吐露了明黄色的花瓣,有的先放出一瓣,然后如猜拳那样一个个的伸出“手指”;有的却恣肆绽放,不消一个夜晚就全然盛开了。(很有意思,我见到的花,几乎都是在夜里开放)齿形环状花蒂向着花心,牢牢扣住花瓣,任阳光在上面添加油彩。花盘子长大了,很像一个晒秋的匾子。一个慢慢倒扣过来的匾子。
邻居家有三个孩子:新社子、金社子和连社子。仿佛是一首赞美公社化道路的歌曲。一头一尾随母亲的长相,中间的金社子像父亲。
金社子,黄黄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颊,细细长长的眼眉,尖尖的嘴巴笑嘻嘻的。嘴巴尖了也算是个缺点吧:每每看到好吃的东西,想吃又不敢吃的时候,口水就会顺着尖尖的下嘴唇流出来,滴在地上。
当夏天的大太阳喷出火焰来炙烤大地的时候,向日葵忙着坐朵开花充实籽粒,金盘子由最初跟着太阳改变朝向,到最后定下来大多数向着东南方向,垂下沉重的脑袋,大约就完成了籽粒长成的过程。此时的葵花籽,有型却并不成熟。想象着,抠一个出来尝一下,可能水唧唧的,也吃不出香味。但一定会拥有别样滋味的。不过,这个时候尝鲜,无外乎糟蹋庄稼。
金社子,就是这样糟蹋庄稼的。这是一个冗长而燥热的下午,大人们都去生产队的大田里干活去了,鸭子都去小河里冲凉了,大黑猪吃饱了青草睡在圆顶猪圈里,偶尔哼几声。金社子来到自己家那一排葵花面前,照镜子似的仰起头面对低垂的大花盘,眯眯眼笑成一条缝,口水挂在嘴边,从一棵葵花转到另一棵葵花。我在我家门口看到他的侧影,有点像正在觅食的狐狸。
看他转悠了半天,有点儿莫名其妙。没想到他跟向日葵说起话来了:
转莲啊,我要吃你啦?
风吹过来,把他的话带到远远的地方去了,可是他还在原地不动。斟酌再三,他选择了一棵位置不太显眼,个子最矮的那个葵花,嘁哩喀喳地忙了好一会子,费了很大力气,才从花盘子上掰下一块,就像从圆大饼上切下一块那样……这才是真的鲜活呀!
好奇,让我记下了那天金社子样子,也勾起了我的馋瘾。就在当天下午,我家篱边的第三棵葵花,也被我当镜子那样,“照”了好长时间。我用手轻轻地掸去渐渐老去的花蕊,立着长在大花盘子里的葵花籽们,如排兵布阵那样,以旋转放射状向外扩展,井然有序。就连黑白条纹的位置和走向,也是如出一辙。而若干年后,当我知道其花序的外一圈籽粒数,一定是前两圈籽粒之和,才知道当年的那个下午,其实是一次与某种精灵的相遇。而葵花籽的那一份幼嫩和甜美,不可多得,也未曾的复得。
那天晚上,金社子在家里挨骂了,他妈妈的声音传到我们家来。而我们家篱边的葵花盘子上也缺了一块,却只有我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