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高质量发展暨能力作风提升动员大会上,企业家代表在主席台就坐,彰显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某部门领导在表态发言:“我们将继续优化提升‘过会即推进’、‘拿地即开工’等措施,力争75个年度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率80%、上半年全部开工。”
旁边的老刘用胳膊肘捣了我一下,窃窃私语:“牛逼桶!既然拿地即开工,还谈什么上半年全部开工?这话说的有问题。”
会后与老刘交流才知道,他所在辖区里,有好几宗地几年前就拿下里了,圈下来了,但一直闲置着。还有的地开工到一半,被谁按下“暂停键”,一直停着,成了半截子工程。
开春奋起,未来可期。大项目、好项目确实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但干什么都要讲究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办事,不可盲目冒进,有时欲速则不达,有时慢工出细活,仔细想来,“拿地即开工”,我怀疑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百度百科上说,拿地即开工,是指已基本确定建设内容的项目,利用土地出让前的准备阶段,先行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算不算“开工”?我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准备”的意思,“拿地即开工”是不是从这儿得出的逻辑思维成果?
“拿地即开工”的准备工作有哪些?老刘说有很多,譬如勘察地块、勘探地质、设计试桩、规划方案、设计图纸、确定监理、临时水电、消防审查等很多,动工前还要到行政审批局办理各种策划生成和业务协同,各部门的职能划转到行政审批局还好点,若没有权力下放划转过来,你还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光这些手续你得跑几圈。看起来老刘对这一块业务还比较熟悉。
如此说来,“拿地即开工”是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美好想象,也是一种发展愿景。拿地后能否开工得需要时间验证,首先得取得相关工程建设的审批,这些审批也得需要时间和过程,何况有时候还会出现“岔子”,审不过去,批不下来,这样的事不少,譬如,有的地产行业,老百姓都住了几年了,房证办不下来,是因为前期工程建设时审批没过、违法建设的结果。
诚然,招商引资压力大,我们招商人员要像“热锅里蚂蚁”一样,吃苦不言苦、遇事敢担当、逢敌敢亮剑,有了这种工作作风,在招大引强上才能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但有些时候,我们也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科学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过热追风,要做“凉锅里的蚂蚁”,理智地思考,理性地分析,增强责任担当,不可胆大妄为。
拿地就是拿地,开工就是开工,就像“1”和“0”这两个数字一样,至于“1”和“0”两个数字的关系,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