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了三岁前的英语启蒙,归纳起来两个字“听”和“玩”。我和笑语也是这样贯彻执行的。
三岁以后,“听”和“玩”的基础上我们加上了“读”和“说”。有很多路径可以继续我们的英语升级启蒙。
前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之前英语兴趣班盛况空前。
这种线下课程有他的好处,有互动孩子会觉得有兴趣,有伙伴也算是一个小社交场合,有系统的教材,进阶完整。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孩子的积累和提高速度,与高昂的课时费不匹配。这种形式适合不在乎性价比,有钱没时间的家庭。
线上AI视频课在后疫情时代异军突起,为了一探究竟也让笑语试听过几个线上的课程。课程设置都是花了大力气研发出来的,动画配合课程内容,笑语是喜欢的。相对于线下课程价格也算合理。
我没有选择的理由很简单:费眼睛。
笑语奶奶整个家族高度近视,爸爸虽然不是高度也是近视加散光。遗传没有优势,就靠后天找补。这种盯着屏幕一看就是半个小时,再加上复习做题的时间,果断否了。
线上AI视频课适合关注性价比,且视力遗传基因好的家庭
最后就剩下分级读物。有段时间我废寝忘食地研究分级读物,小红书上视频不知道刷了多少才把分级搞明白。最后选了《牛津树》和《RAZ》作为笑语现阶段的分级读物。
《牛津树》绝对十个娃十个爱,Kipper一家的故事太有意思了,完全符合笑语的口味。
我记得其中一个《Up and Down》的故事我讲了二三十遍。到最后我讲得生无可恋,他还是笑到不行。
RAZ的进阶非常好,以新带旧,前几天刚学过的东西,没多久就又会在新句型里碰到。这种积累的过程很扎实,学了就忘的情况比较少。
内容上前几个级别都是贴近生活的场景,到后期会更加丰富,人文、地理、科学等都有涉及。
我们每天早起晨读10到15分钟,主要以跟读为主(点读笔资源)。两本旧的内容带一本新的内容,每天只过一次,第二天重复,重复到他可以自己读这本书就结束,随即加入新的。这是一个小循环,你也可以十本一个大循环读。
音频随时都可以听,这个没有固定安排。小问题可以穿插在阅读中,有的孩子不喜欢被提问,那就先不问。等孩子读顺了,有一定积累了,一点点加上也没问题。
其他像红火箭、海尼曼这些有时间、有兴趣都能读,分级读物的坑也不小,选多少个往里跳都行,就是不能累苦了自己,又学废了孩子。
读分级有人可以一两个月刷两个级别,我们迈着佛系的步伐缓慢前进,每天十多分钟,这是适合笑语的频率,贵在坚持。如何坚持看这里:这件我自己不擅长的事,如何引导孩子做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学习的节奏,太快他会很容易失去兴趣,太慢又总学不痛快。重点是找到孩子的节奏。我们进阶的脚步虽然慢了些,但细水长流也能汇成江河湖海。
分级读物除了读还要听,这个时候磨耳朵是有的放矢,除了进一步熟悉内容,还有培养语感语调,毕竟语言是沟通的手段,清晰好听才更容易沟通顺畅。
除了分级读物的学习,英文绘本阅读不能停,兴趣阅读切勿带着功利心,读得愉快比什么都重要。
喜马拉雅有不少英文绘本的音频,对自己英文不自信可以找找音频,陪着孩子边听边看。
英文绘本的音频资源不少
为什么非得强调英文绘本阅读,除了本身阅读的乐趣,英文氛围的营造,还有就是要模糊中文和英文的界限。都是语言、都是文字,抓起什么读什么,为他以后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听了这么些年,也读了不少,再不张口就变成了我当年学的“哑巴英语”。
又到了费妈的环节,我家娃心里没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会张口。怎么办?
刚开始随口用英文问个什么?我都自己回答。自问自答多了,笑语开始抢答,就蹦单词,慢慢单词蹦多了就开始用他有限的词汇量攒句子,我也不纠正,意思可以猜,重点是领会精神。
套路的最高境界就是下套于无形。我就这样从自问自答开始,一步步若无其事地“引诱”他张口说。到前一阵某天他突然冒出“I want a glass of water”, 我赶紧冲过去给他倒水,用行动和眼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嘴巴打开了,马上你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笑语开始问我这个怎么说,那句怎么表达。我开始心虚起来,我这点能耐还能给他在英文学习的路上保驾护航多久。既然是语言学习,离开了交流环境如何提高?
我的第三阶段规划是,花钱!
在他输入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开始请外教,一对一效率高。地道正宗的表达还是跟着母语国家的人去练,我这中文思维下的英语耽误人成才。
我的规划目前只能到这了,疫情和双减政策下,变数太多,我只能先当好我的引路人,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后的学习随机应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