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就爱编辑部的春节选题会上,被打上“只会鼓捣人,不会舞弄文”这个标签的我,强烈地建议了一个选题——关于家乡。看着90前后年轻小伙伴们那一双双稚气、迷茫又懵逼的眼睛,我咬了咬牙说:“好吧,我来写”。毕竟我给儿子改过的作文,不止一次被老师表扬过,当然,儿子是4年级。
——老王叔
我知道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对“春节”“家乡”这样的选题格外犯难,我猜他们耳边都响起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样的春晚旋律,眼前浮现的是扒开别人的眼睛翻弄,以图准确点击泪腺的场景。
这并不奇怪,在高铁时速超过300公里,微信视频通话随时在线的今天,我们与家乡的空间和时间距离都变得模糊起来;可于我这个年纪而言,家乡却是一个曾经需要2天2夜的绿皮火车才回得去的地方,是一个需要在校园里磁卡电话前排上一个小时的队才能与那里的家人说上几句的地方。
世界飞速进步的同时,一定会有什么正在消失;网络链接了万事万物,不知道会不会让我们与家乡的情感链接也正在淡去。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写,不为应景煽情,只是记录,怕忘记。
01寒冷与温暖的链接
我是标准的东北工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爷爷奶奶膝下,在胡同院子里疯跑着长大;少年时,承载着家族的厚望,努力学习;高考时,被告知,读完大学就别回来了。好吧,那就索性走的远点,于是,这廿多年的我与家乡的情感链接就这样开始了。
初到江南,满城的桂花飘香带来的兴奋劲儿还没过,湿冷的冬天就开始了。我当时根本无法想象冬天打伞的感觉,冬雨就那么一直淅淅沥沥不停的下着,一切都是湿答答的寒冷。
我经常站在宿舍的窗口,哼着齐秦的那首冬雨,心里却在默念,你丫敢不敢下场大雪看看。夜里,蜷缩在两床棉被围起的被窝里,但还是会被冻醒,眼前就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在东北家里穿着单衣的场景,靠想象的温暖再次睡去。
第一次春节回家,火车是早上到站。天刚亮,我就迫不及待的站在车厢连接处的窗口旁,用口中呼出的热气在满是冰霜的窗上融出巴掌大的地方,贪婪的看着窗外的雪封的世界,离开了不久,但感觉却离开了很久。冲进家门,卸掉棉衣,想象的温暖成为现实,我终于回来啦。
记得那个冬天,我还专门回到高中时的足球场去跑了几圈。那是高中围墙外面的一个人工湖,每到冬天,湖面冰封,落雪后我们就在上面连滚带爬的奔跑,生生的会踩出一个白色草皮的球场。站在球场上,眼前都是兄弟们奔跑呼喊的样子,一群单衣少年,头上和身上的汗水让每个人都散着热气,看过刚出笼的馒头吗?对,就是那个样子。
02沉重与轻快的链接
一如平常的故事,没有特别的桥段,结束了大学的生活,就留在了这个城市,开始职场的打拼。我已经不介意冬日里撑着伞穿行在寒冷的雨中,办公室里的空调让我曾经对温暖的眷恋少了许多,感觉自己已经开始融入了这个城市。同时,东北老爷们的那种不能被人看扁的劲头,也撑着我在工作上一往无前,高歌猛进。
每年冬天,虽然已经不再需要去抢春运的火车票,但还是会早早的计划好春节回家的行程,仿佛只有这般,心里才会安定下来。春节前的日子,基本都在赶工加班,为的是可以在老家多停留些许时日。
凌晨,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开始编译发布;我站在窗口伸了伸懒腰,点上香烟,深吸一口;烟头明灭间,心里开始盘算;“大爷的,这一年又是几个项目啊!嗯,有点累了……还好,明早就飞!”
再不会像读书返家时一样,在火车上兴奋的可以整夜无眠,经常是上了飞机就昏昏的睡去,直到被恐怖的空姐英文吵醒,告诉我已经降落。走出航站楼,来接我的哥们扑上来就是一个熊抱,“CAO,XXX你终于回来啦”。XXX是我的小时候的外号,不具体说了,反正这里,没人会叫我王总,挺好。
春节在家的日子并不长,我大概也只做几件事情:在奶奶家里,我是孙子,乖乖的坐在炕上,用她能听得懂的话陪她唠唠嗑;在自己家里,我是儿子,懒嗒嗒的赖在沙发上看着妈妈忙活,听着她唠叨;在聚会上,我就是XXX,扯淡、乱喷、喝酒、唱歌,然后勉强爬回家。什么Scope、Time、Cost、Bug、KPI……都扔到了九霄云外,都TMD别烦我,我在家过年哪!
那时很讨厌假期结束前收拾行囊的时候,总感觉好像要穿盔带甲重上战场一样。但那不是壮士一去兮的豪迈,今天看来,那是开始新一轮装逼前的无奈。
03身心与土地的链接
一个又一个的冬天就那样过去了,偶有人问起,我甚至一下子都答不出离开家乡有多少年了。虽未立业,但已成家,伴着儿子的到来,爸妈也移居到这个城市开始跟我们一起生活。春节假期,寻一处度假胜地,吃吃逛逛、晒晒太阳,就成为了常态。那片天寒地冻的黑土地,于我而言,“家”的感觉已经淡去,但“乡”的感觉却愈发鲜明起来。
有些年了,每当江南的腊梅绽放出第一抹明黄色的时候,我的心里便不再踏实,梦里也会时不时的出现有关那片我成长的黑土地的画面,或是天空中飞扬的大片雪花,或是房檐下悬挂的晶莹冰凌。每当这种感觉袭来,我就知道,又是该回去看看的时候了。
到了可以听到自己内心声音的年纪,一切都简单起来,想到了,就飞回去。没有准备,没有计划,没有兴奋,没有期待,也不想惊动任何人。经常是只有一夜的停留,只有这片土地知道,我回来过。
哪怕是冬天,东北的天亮得也早,我喜欢爬起来,在那条永不封冻的松花江边走走。看看那座差不多百年的天主教堂;看看那座彰显这个城市历史的摇橹人雕像;看看江上的那几座大桥;看看江岸边的垂柳,不管它们是不是被雾凇包裹;看看脸上满是霜花的路人,那就是我原来的样子。
这座城市,我熟悉的地方也许很少了,但没关系,我还是喜欢这样走走看看。这里的空气,深吸一口,依旧清冽;这里的江水,轻撩一捧,还是刺骨;这里的土地,走在上面,仍然坚实。就这样走走看看,真好,心里重又踏实安定起来。
足足用了两个下午,在办公室旁的星巴克憋出了这篇小文,但很遗憾,这已经不是一篇适合在微信上阅读的文章了。用笨拙的文笔强行写下这些文字后,我忽然觉得,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里都存留着这样一个情感的DNA片段,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什么年纪,它都链接着你和那样一片土地,你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那里是一个叫做家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