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一下学习效率提升这个话题。
效率提升的关键,是管理。我将学习效率的提升,分为 3 个方面:
- 目标管理
- 精力管理
- 知识管理
目标管理
我们生来具有好奇心,在好奇心驱动下,我们会主动学习探索周围的世界;生存本能下,我们有强烈的危机与进化意识,所以在面对生存繁衍问题时,我们会主动学习,还会发明技术工具。这些时候,目标的寻找设定都很自然。但目标管理中所指的目标,它的设定与管理,很多时候并不自然,很多人甚至花了大半生的力气。
这里所指的目标,更多指的是:你未来想要在什么领域发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琦琦说过的:选课要符合个人发展定位。根据这个中心思想来学习,才有满满的内在驱动力。
那如何找到这个目标呢?
常常听到大家在讨论斜杠青年,我也和大家都有过同样的问题,就是:我的兴趣好多,我每件事情都在学、都在做,可是我不知道哪件事情才是主要的事情;我一直在忙着学这学那,时间都不够用,我要提升效率,但怎么才能快速阅读,快速找到主要的兴趣?
斜杠青年最大的问题,是带着焦虑以及自己不够好的频率去不停地学习,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茫然,都在努力赚钱、谋生存,从来没有想过除了谋生存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这个频率没有改变的话,再多学习都是于事无补的,也无法达到他的真正的满足。
斜杠青年的好处是,让大家愿意多尝试新的身份、开发新的能力;坏处是,如果不懂得聚焦在核心,一堆斜杠就会分散你的时间与精力,它会产生大家一连串的去强迫自己去听正向的建议和鸡汤,刻意忽略了自己负向的部分,这个不是忽略就可以不计了的,它会进入你的潜意识,变成身体的一个疾病或是突然会爆发的一个情绪。
所以拔高自己的维度,在高度布局,这是找到目标的第一要点。
拔高自己的维度,需要调整内在的频率。种子发芽,比如大海,比如云,比如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蜕变,植物需要互相比美吗?停止因为焦虑和比较心而学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人云亦云,不被外界的风潮给带偏了,就像琦琦的教练与创业导师跟她说的:你就保持节奏,不要去跟别人比,别人走得快或慢都跟你没有关系,你要有自己的节凑走下去。
拔高自己的维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拥有更多技能,也不是说这个技能能帮我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是要看到生活的意义,并在生活的意义上,看到个体生命的意义,我们在整个地球系统中的位置,并从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视角,俯瞰自己的生命。
第二点才是通过兴趣、擅长点等来对目标定位。
一个人的兴趣可能有几个,对于有变现目标的学习来说,最小必要条件包括有市场痛点需求、有具体可行方法以及时长等。
比如定位「以有趣味剧情的漫画教传递严肃学科知识」有市场吗? 有人尝试过或正在做吗?有具体方法吗?以漫画解读严肃学科,前提是你要掌握这门知识,我学法律过了法考有一些实习工作经历,也不敢说自己是个内行,还是需要与更多内行、专业的前辈交流,再搭上好几年也许不确定的时间,去慢慢钻研。
思考了前面的问题后,再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然后列出自己最擅长与感兴趣的 IP 方向,最后借助一些思考工具,如SMART原则等,从大目标里拆分出一个个较短时间内可实现的小目标,一个一个去达成阶段性小目标。当然了,在阶段性目标的执行中,要反复、对照、检验自己的定位,不断修正与调整。
精力管理
如果整天精神不振,精神无法专注,我们是没办法做事的,更何况是极耗脑力的「学习」。
《精力管理》一书中也提到: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想要在紧张的工作中达到全情投入的状态,与其管理时间,不如管理精力。这才是高效做事的基础。
一个人的精力有四个维度构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全情投入的工作,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
首先来说体能。
对于工人、农民、运动员来说,体能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对于身处于办公室的现代职场人来说,很多人对自己的体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体能是高效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会连带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可以说,管理好自己的体能,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发动机。
《精力管理》这本书中,给出了四个建议,包括学会呼吸、调整饮食方式、调整睡眠,以及学会间歇性训练。
第二个维度是情感。
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其实和我们的肌肉一样,如果长期让它紧绷,它就会很快感到疲劳,如果能按照一定模式进行训练,让我们的情感稍稍超出一般的压力,之后再马上休息,那么我们的情感精力,就会像经常锻炼的肌肉一样,越来越强壮。定期锻炼,周期恢复,这就是我们提高情感掌控能力的关键。
可以采取的做法包括:结交朋友,深度交流,定期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进行深入的交谈,去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在这样深入的交流中,不仅你们的感情会变得更加深厚,你也会感觉自己的情绪越来越愉悦;享受生活,比如琦琦提到她要创业,她承担这一切的同时也要旅行,也享受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这也给她的工作带来灵感和滋润。
每个人都把无数的时间给了事业,却忽视了与自我相处的时间,而想要拥有更正面的情绪,就需要多一些与自我相处的时间,做一些真正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情,可以是运动、可以是阅读、可以是唱歌、可以是旅行——那些对你来说越有吸引力的活动,越适合作为独处时,正面情绪的加油站。
第三是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习需要长时间而连续的投入,认为只有这样刻苦才能有高产出。但实际上,思考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如果思维得不到足够的恢复,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就容易注意力涣散、思维固化、眼光狭隘,工作的成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思维恢复的关键,是学会在放松中思考。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洗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冥想的时候、听音乐的时候等等,灵感比较多?以前还是名学生的时候,我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的数学题、法律疑难案件分析等等,都是在慢跑散步的时候想通的。
还有适度的锻炼。日本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一群年轻人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慢跑,四个月后测试他们的记忆力,结果显示他们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都要比四个月前高出了25%。而一旦这些年轻人停止了锻炼,这个神奇的效果也就慢慢消失了。适度锻炼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体能精力,还能增强思维力。
增强思维精力的第三招,是做好时间管理。
我们很容易陷入到紧急却不重要的事务中,如果被这些事务包围,会不断加强我们心中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就会不断地侵蚀我们的思维精力,让我们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打电话、回邮件,可是那些更加重要的思考,比如自我反省、长期规划、深入思考,就会被我们拖延再拖延,最后,我们就成为了一台简单的工作机器,重复着没有创造力的工作。
在这点上,我们要学会在学习内容上,做一些轻重缓急的排序,也许有一些学习是我们当下并不需要的或暂时用不到的,那就先放一放,先把紧急的课程学会。如何判断一个课程是不是紧急的课程?一、你学的这个课程,一定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升你的专业知识;二、你学的这个课程最好是能够一通百通,比如像一些思维性的课程,或者学习方法论类的课程。当你学完之后,它可以帮你学其他专业知识时都能更好,那这样的课也是可以优先选择的。
每天把更重要的时间从外部转移到内心来,用来记录学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反思和进步的空间,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镇定和专注。
最后一点是意志力。
一个人想要丰富自己的意志精力,必须在两件事情中间找到平衡,第一件事情叫做为他人奉献,第二件事情叫做照顾自己。
什么叫照顾自己?
我们经常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获得自我的提升。阅读一本好书,听一场精彩的演讲,让伟大的人去感召我们——内心更有价值观与使命感时,我们能感到更加充沛的意志精力。
但同时,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都曾陷入过「道理我懂,学习完后就去行动了,但没有很大的提高」的窘境。而破除这个窘境的关键在于:为他人奉献,也就是琦琦提到的,把分享带入学习中,这也是最重要的路径。
前几日我对亲子育儿类的公众号爆款文章进行了分析,想着整理完分享给需要进行相关选题创作的运营组同事,带着这份心,我整理得又专注又仔细,思考的维度更加丰富了,分享后很有满足和喜悦感。当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为了尊重他人的感受,我们会更有动力让自我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当我们为了要不要坚持一件事情而感到苦恼的时,想一想家人、朋友,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会为他们带来更好,很可能我们就会多了一番使命感,也就多了一股勇气。
如果仅仅关注奉献,难免会因为自己的牺牲而苦恼,可是如果仅仅关注照顾自己,又会变成一头自我中心的野兽。遵从本心,同时,照料他人,这很重要。
知识管理
我把个人的知识管理分为四个步骤:输入、加工、整理、输出。这里有 3 个要点。
01 以问题目标为动力导向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都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学习目标为动力。
如果想让效益最大化,就是琦琦说的:学习时安一个把学费赚回来的心态。一旦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那里,所以一旦我们把这个点列入考虑之后,在上课前、在上课中以及上课后,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把学费赚回来。
没有目标和聚焦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成为收藏狂⼈,那个时候,我们下载的往往是⼀堆没有的垃圾,在这里需要,我们还要好好修炼一下断、舍、离。
02 掌握大脑认知规律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时,还要关注大脑的认知方式与工作特点。
比如知识的记忆。一个信息如果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更容易被记住;重复也是一个能够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但是它的效率非常低。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上面提到的「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变现」就是有意义的思考,比如学文案写作,可以边学边赚。当然,最有意义的思考,需要咱们时时回到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做好目标管理,还有一个技巧是通过「故事」来记忆,我们会更容易记住故事,是因为我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思考。
再比如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一字不差地输出老师讲的知识点,但在现实层面还是不会用。只学到了表面知识,想要做到完全理解,必须学到关于某个知识的「深层结构」。那怎么才能掌握深层知识呢?第一,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子;第二,就是要接受现实,在一个领域内,一时半会掌握不到,也很正常;第三,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行动,这要说到第 3 个要点。
03 以输出为行动导向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中,最重要的是输出。
输出的一个误区是,学习时做很多笔记,对所谓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块,按XXX思考方式记个笔记画个思维导图,以为这就是输出了。但实际上,人们高估了分类整理的意义,而低估了持续输出的意义,也就是,整理得多,输出得少,这样导致每天花费大量认知操作在如何记好笔记、如何加工、整理知识,而非专注输出上,拖延症现象也就容易高发。
这里分享我的做法:我将输出层级分为三类,第一层级是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初步沉淀,也就是记些重新组块的笔记、思维导图等;第二层级是输出⾃⼰的系统思考,至少是能与他人分享的文章级别,比如一篇课程心得,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创新性,比如把自己当作一个创作者,看书的时候帮作者改进书名,看电影的时候帮导演帮编剧改影片名字改影片剧情;第三个层级涉及到与他人协作或者长时间的项⽬,比如出一本书。
最高效的的输出方式就是创作,创作至少是在输出的第二层级上,比如我报名了个人创业的课程,今天就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了输出,加入自己的创新思考,然后分享给他人,这种将知识内化的方式非常高效。
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在学习上,但学习,思考与创作这三件事情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以创作来学习,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与大家共勉。
Changelog:
v1.2020 年 3 月 8 日 23:15
Writer:大蒙
今天来分享一下学习效率提升这个话题。
效率提升的关键,是管理。我将学习效率的提升,分为 3 个方面:
目标管理
精力管理
知识管理
目标管理
我们生来具有好奇心,在好奇心驱动下,我们会主动学习探索周围的世界;生存本能下,我们有强烈的危机与进化意识,所以在面对生存繁衍问题时,我们会主动学习,还会发明技术工具。这些时候,目标的寻找设定都很自然。但目标管理中所指的目标,它的设定与管理,很多时候并不自然,很多人甚至花了大半生的力气。
这里所指的目标,更多指的是:你未来想要在什么领域发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琦琦说过的:选课要符合个人发展定位。根据这个中心思想来学习,才有满满的内在驱动力。
那如何找到这个目标呢?
常常听到大家在讨论斜杠青年,我也和大家都有过同样的问题,就是:我的兴趣好多,我每件事情都在学、都在做,可是我不知道哪件事情才是主要的事情;我一直在忙着学这学那,时间都不够用,我要提升效率,但怎么才能快速阅读,快速找到主要的兴趣?
斜杠青年最大的问题,是带着焦虑以及自己不够好的频率去不停地学习,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茫然,都在努力赚钱、谋生存,从来没有想过除了谋生存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这个频率没有改变的话,再多学习都是于事无补的,也无法达到他的真正的满足。
斜杠青年的好处是,让大家愿意多尝试新的身份、开发新的能力;坏处是,如果不懂得聚焦在核心,一堆斜杠就会分散你的时间与精力,它会产生大家一连串的去强迫自己去听正向的建议和鸡汤,刻意忽略了自己负向的部分,这个不是忽略就可以不计了的,它会进入你的潜意识,变成身体的一个疾病或是突然会爆发的一个情绪。
所以拔高自己的维度,在高度布局,这是找到目标的第一要点。
拔高自己的维度,需要调整内在的频率。种子发芽,比如大海,比如云,比如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蜕变,植物需要互相比美吗?停止因为焦虑和比较心而学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人云亦云,不被外界的风潮给带偏了,就像琦琦的教练与创业导师跟她说的:你就保持节奏,不要去跟别人比,别人走得快或慢都跟你没有关系,你要有自己的节凑走下去。
拔高自己的维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拥有更多技能,也不是说这个技能能帮我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是要看到生活的意义,并在生活的意义上,看到个体生命的意义,我们在整个地球系统中的位置,并从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视角,俯瞰自己的生命。
第二点才是通过兴趣、擅长点等来对目标定位。
一个人的兴趣可能有几个,对于有变现目标的学习来说,最小必要条件包括有市场痛点需求、有具体可行方法以及时长等。
比如定位「以有趣味剧情的漫画教传递严肃学科知识」有市场吗? 有人尝试过或正在做吗?有具体方法吗?以漫画解读严肃学科,前提是你要掌握这门知识,我学法律过了法考有一些实习工作经历,也不敢说自己是个内行,还是需要与更多内行、专业的前辈交流,再搭上好几年也许不确定的时间,去慢慢钻研。
思考了前面的问题后,再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然后列出自己最擅长与感兴趣的 IP 方向,最后借助一些思考工具,如SMART原则等,从大目标里拆分出一个个较短时间内可实现的小目标,一个一个去达成阶段性小目标。当然了,在阶段性目标的执行中,要反复、对照、检验自己的定位,不断修正与调整。
精力管理
如果整天精神不振,精神无法专注,我们是没办法做事的,更何况是极耗脑力的「学习」。
《精力管理》一书中也提到: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想要在紧张的工作中达到全情投入的状态,与其管理时间,不如管理精力。这才是高效做事的基础。
一个人的精力有四个维度构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全情投入的工作,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
首先来说体能。
对于工人、农民、运动员来说,体能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对于身处于办公室的现代职场人来说,很多人对自己的体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体能是高效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会连带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可以说,管理好自己的体能,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发动机。
《精力管理》这本书中,给出了四个建议,包括学会呼吸、调整饮食方式、调整睡眠,以及学会间歇性训练。
第二个维度是情感。
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其实和我们的肌肉一样,如果长期让它紧绷,它就会很快感到疲劳,如果能按照一定模式进行训练,让我们的情感稍稍超出一般的压力,之后再马上休息,那么我们的情感精力,就会像经常锻炼的肌肉一样,越来越强壮。定期锻炼,周期恢复,这就是我们提高情感掌控能力的关键。
可以采取的做法包括:结交朋友,深度交流,定期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进行深入的交谈,去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在这样深入的交流中,不仅你们的感情会变得更加深厚,你也会感觉自己的情绪越来越愉悦;享受生活,比如琦琦提到她要创业,她承担这一切的同时也要旅行,也享受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这也给她的工作带来灵感和滋润。
每个人都把无数的时间给了事业,却忽视了与自我相处的时间,而想要拥有更正面的情绪,就需要多一些与自我相处的时间,做一些真正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情,可以是运动、可以是阅读、可以是唱歌、可以是旅行——那些对你来说越有吸引力的活动,越适合作为独处时,正面情绪的加油站。
第三是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习需要长时间而连续的投入,认为只有这样刻苦才能有高产出。但实际上,思考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如果思维得不到足够的恢复,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就容易注意力涣散、思维固化、眼光狭隘,工作的成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思维恢复的关键,是学会在放松中思考。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洗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冥想的时候、听音乐的时候等等,灵感比较多?以前还是名学生的时候,我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的数学题、法律疑难案件分析等等,都是在慢跑散步的时候想通的。
还有适度的锻炼。日本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一群年轻人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慢跑,四个月后测试他们的记忆力,结果显示他们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都要比四个月前高出了25%。而一旦这些年轻人停止了锻炼,这个神奇的效果也就慢慢消失了。适度锻炼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体能精力,还能增强思维力。
增强思维精力的第三招,是做好时间管理。
我们很容易陷入到紧急却不重要的事务中,如果被这些事务包围,会不断加强我们心中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就会不断地侵蚀我们的思维精力,让我们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打电话、回邮件,可是那些更加重要的思考,比如自我反省、长期规划、深入思考,就会被我们拖延再拖延,最后,我们就成为了一台简单的工作机器,重复着没有创造力的工作。
在这点上,我们要学会在学习内容上,做一些轻重缓急的排序,也许有一些学习是我们当下并不需要的或暂时用不到的,那就先放一放,先把紧急的课程学会。如何判断一个课程是不是紧急的课程?一、你学的这个课程,一定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升你的专业知识;二、你学的这个课程最好是能够一通百通,比如像一些思维性的课程,或者学习方法论类的课程。当你学完之后,它可以帮你学其他专业知识时都能更好,那这样的课也是可以优先选择的。
每天把更重要的时间从外部转移到内心来,用来记录学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反思和进步的空间,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镇定和专注。
最后一点是意志力。
一个人想要丰富自己的意志精力,必须在两件事情中间找到平衡,第一件事情叫做为他人奉献,第二件事情叫做照顾自己。
什么叫照顾自己?
我们经常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获得自我的提升。阅读一本好书,听一场精彩的演讲,让伟大的人去感召我们——内心更有价值观与使命感时,我们能感到更加充沛的意志精力。
但同时,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都曾陷入过「道理我懂,学习完后就去行动了,但没有很大的提高」的窘境。而破除这个窘境的关键在于:为他人奉献,也就是琦琦提到的,把分享带入学习中,这也是最重要的路径。
前几日我对亲子育儿类的公众号爆款文章进行了分析,想着整理完分享给需要进行相关选题创作的运营组同事,带着这份心,我整理得又专注又仔细,思考的维度更加丰富了,分享后很有满足和喜悦感。当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为了尊重他人的感受,我们会更有动力让自我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当我们为了要不要坚持一件事情而感到苦恼的时,想一想家人、朋友,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会为他们带来更好,很可能我们就会多了一番使命感,也就多了一股勇气。
如果仅仅关注奉献,难免会因为自己的牺牲而苦恼,可是如果仅仅关注照顾自己,又会变成一头自我中心的野兽。遵从本心,同时,照料他人,这很重要。
知识管理
我把个人的知识管理分为四个步骤:输入、加工、整理、输出。这里有 3 个要点。
01 以问题目标为动力导向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都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学习目标为动力。
如果想让效益最大化,就是琦琦说的:学习时安一个把学费赚回来的心态。一旦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那里,所以一旦我们把这个点列入考虑之后,在上课前、在上课中以及上课后,我们都会思考: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把学费赚回来。
没有目标和聚焦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成为收藏狂⼈,那个时候,我们下载的往往是⼀堆没有的垃圾,在这里需要,我们还要好好修炼一下断、舍、离。
02 掌握大脑认知规律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时,还要关注大脑的认知方式与工作特点。
比如知识的记忆。一个信息如果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更容易被记住;重复也是一个能够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但是它的效率非常低。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上面提到的「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变现」就是有意义的思考,比如学文案写作,可以边学边赚。当然,最有意义的思考,需要咱们时时回到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做好目标管理,还有一个技巧是通过「故事」来记忆,我们会更容易记住故事,是因为我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思考。
再比如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一字不差地输出老师讲的知识点,但在现实层面还是不会用。只学到了表面知识,想要做到完全理解,必须学到关于某个知识的「深层结构」。那怎么才能掌握深层知识呢?第一,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子;第二,就是要接受现实,在一个领域内,一时半会掌握不到,也很正常;第三,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行动,这要说到第 3 个要点。
03 以输出为行动导向
输入、加工、整理、输出中,最重要的是输出。
输出的一个误区是,学习时做很多笔记,对所谓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块,按XXX思考方式记个笔记画个思维导图,以为这就是输出了。但实际上,人们高估了分类整理的意义,而低估了持续输出的意义,也就是,整理得多,输出得少,这样导致每天花费大量认知操作在如何记好笔记、如何加工、整理知识,而非专注输出上,拖延症现象也就容易高发。
这里分享我的做法:我将输出层级分为三类,第一层级是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初步沉淀,也就是记些重新组块的笔记、思维导图等;第二层级是输出⾃⼰的系统思考,至少是能与他人分享的文章级别,比如一篇课程心得,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创新性,比如把自己当作一个创作者,看书的时候帮作者改进书名,看电影的时候帮导演帮编剧改影片名字改影片剧情;第三个层级涉及到与他人协作或者长时间的项⽬,比如出一本书。
最高效的的输出方式就是创作,创作至少是在输出的第二层级上,比如我报名了个人创业的课程,今天就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了输出,加入自己的创新思考,然后分享给他人,这种将知识内化的方式非常高效。
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在学习上,但学习,思考与创作这三件事情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以创作来学习,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与大家共勉。
Changelog:
v1.2020 年 3 月 8 日 23:15
Writer:大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