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学”是个大热门,全社会都在提倡国学,弘扬国学,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青少年文化自信。各种国学班也是十分应景的如雨后春笋般开满神州大地,其中不乏优良者,但是趁着“国学”热捞钱的机构也不少。尤其是小孩跟女人的钱尤其好赚,国文班、女德班,虽然教授的内容多是封建糟粕,但仍供不应求,报名都要排队。可见,国人对于国学,对于文化是多么饥渴。
陪孩子逛文化广场之余看到了整面墙的《二十四孝》壁画,虽不完整,但几篇看下来,难免脊背发凉,若是拿这种东西教育孩子什么是“孝”,孩子恐怕只能“笑”了。
“孝”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品格,别的才能可以没有,但只要足够孝顺,就可能飞黄腾达,《二十四孝》中的众位孝子最后都位极人臣,只是不知道有钱有势后的他们是否还是那么孝顺。
但我们看问题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二十四孝》中也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但是一个小孩反复的被灌输所谓的孝道,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多半会失望了。
有几位孝子的行为,现在来看的话,近乎“变态”了。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一位70岁的老人穿着花衣服、拿着拨浪鼓逗父母开心,父母看到这一幕能开心起来?什么样的父母忍心看自己的儿子傻了70多年,要么老莱子老年痴呆,要么老莱子的父母老年痴呆。正常人家干不出来这样的事,父母常说子女再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可是你到了该成熟的年纪还是小孩子的作为,父母不会开心,只会担心。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千年的婆媳不和,死后还要诅咒自己儿媳妇的典范,此文看不出丁兰多孝顺,只能看出多大男子主义,根本没把自己的老婆当人看。天天弄俩木人在家神经兮兮的,搁谁谁也受不了,估计丁兰跟他老婆感情也不好,老太太在世的时候也不待见儿媳妇。好奇心害死人啊!
涌泉跃鲤
跟上面那位差不多,也是大孝子姜诗的老娘喜欢吃鱼,但是有一次风大,妻子取水回来晚了,姜诗以为妻子怠慢了老娘吃鱼,于是就把妻子赶走了,后来姜诗的母亲知道了又把媳妇叫来了,不知道怎么就感动天地了,院子里多出来一股泉水,而且还有鲤鱼。
女性同胞们应该庆幸没生在古代。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这个千万别教给小孩子,万一他们真孝顺,跑去卧冰求鲤鱼,那就麻烦大了!冰太厚,容易冻死!冰太薄,容易淹死。我读这篇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古代没有石头吗?冰就厚到砸不开?冰融化了,鲤鱼就能出来了?这哪是孝子,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小子!
终极变态大孝子就是下面的这位!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为了孝顺自己娘,就要把自己的儿子给活埋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东西要让孩子学去了,他们肯定要跟自己的奶奶势不两立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有篇文章也写到“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这是几个典型的,其余的还有什么扮成鹿去鹿群里给母亲取鹿奶(鹿乳奉亲);为了不让蚊子叮自己的父母,蚊子咬死自己也不把它们赶走(恣蚊饱血)等等。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24孝,我们应该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辩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