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朵荔 图片/网络
这几天,因为工作的调整,开始过另一种节奏的生活。
一是作息有了变化。
早上六点半起床,二十分钟收拾,走路到地铁站坐车,七点四十到单位,在餐厅吃完早饭,就投入工作。
晚上十点半开始睡觉。
这作息也是我之前想达到的,现在被动的变,因为要早起,早睡成了必然。
闹钟一响,准时起床,前一晚把第二天带的东西收拾好,穿的衣服鞋子单独放,早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来回上下班会走路一段,快走那种,这也算是项运动。
二是来自工作的挑战。
之所以要休息好,是白天工作任务量大,需要全身心投入,这是个考验人细心,耐心的活儿。
接到任务,上周末还有些忐忑,陌生的环境,没几个熟悉的人,未知的工作内容,让我有些不安。
于是抽了空,在院子里的凉亭下,做了个功课,在笔记本上细细记了注意事项:
比如,说话要轻,走路要稳,不要着急,慢慢来;大家都是为了工作,工作干好是第一位的;谨言慎行,话多必失,管住嘴;大胆迎接变化,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等等。
逐渐爱上这样的自己,沉下心来,专注的,认真的去做事,不慌不忙,不急不躁。
不以别人为参照,控制好自己的节奏,遇到困难时候,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没想象的那么难”,稳,定。
三是有效的管理时间。
工作的八小时,手机都没看过,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小事。
晚上回家,吃饭跟家人聊天陪孩子玩儿,所以,唯一能挤出来的也就是中饭后的时间,少午休一会儿,写点东西。
不喜欢熬夜去做事,也不喜欢占用跟孩子玩儿的时间,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当好母亲这个角色,是最重要的事。
写作这个爱好,不需要用力过猛。
周二晚上,一家人出去散步,夏末天气凉爽,风吹的舒服,拉着手,聊聊白天工作的趣事,孩子不想坐车车,要“自己走走”,一边拉妈妈手,一边拉爸爸手,蹦蹦跳跳的样子,她笑,我们也笑。
四是忙里偷点闲。
来回的地铁或公交上,观察周围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在看手机(少的那一个人是我,哈哈)。
左边的在刷抖音,后面的在微信聊天,远处的在打电话,右边的在看视频,前面的在打麻将,还有的听歌,翻朋友圈……
上班时候,看电脑已经挺多了,在车上的时间就想跟自己好好相处,让眼睛和心灵放松下。
我会看下窗外的风景,或者观察下周围沉浸于手机的人们,根据穿着打扮猜测下职业,年龄,正在想什么,不亦乐乎,或者干脆发呆,闭目养神。
五是戒手机。
我以前也会不自觉的看手机,填完一个表,打开手机,翻一下,完成一项工作,打开手机,刷一下。
叮叮叮,提示有微信或短信进入,就随手看一下,也没什么要紧事需要手机,就是个习惯性动作。
有时候,在充电没带在身边,还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其实,不是戒不掉手机,是还不够忙。
忙的时候,是顾不上看手机的,也不会想起它,忘我的投入工作,除非有电话要接,有要紧事需要用手机处理。
不刷朋友圈,也不会少块肉。
不看视频,反而发现更多在身边的乐趣。
不翻各种APP,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没低多少。
……
忙,是改变的开始,是治愈空虚寂寞懒的良药,那一点忙里偷闲,恰好成了发现自己的时机。
记得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道:
“大半的人在过了30岁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改变了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一种状态过久了,很容易就形成习惯,习惯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充斥于各处的熟悉,让人疲软,就像闭着眼睛,也知道抽纸放在哪里,不用摸,也知道水杯水的温度,敲下键盘上的字,可能就不用过脑子……
适时的改变,是打破惯性的开始,可能忐忑,可能不适应,从温水里的青蛙,变成轻盈的燕,伸出更多触角,捕捉新鲜。
感谢变化。
拒绝重复。
探寻更多可能。
重新发现自己。
嗨,我是朵荔,一个安静写文、热烈生活的女子,用感恩的心,发现生活及人性之美而书写之。
喜欢请点左下角小爱心,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