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朋友说小区附近有枇杷可摘,邀约我上树摘了一些回来。看着这些毛茸茸黄色果实,我竟然想起一则与枇杷有关的故事来。
这则故事名为:《枇杷不是琵琶》
明朝文人申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东西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请笑纳。”但打开一看却是枇杷。
申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我为什么突发奇想,将这个流传几百年的老掉牙故事,在简书上又翻腾出来呢?也许,有的简友认为我是在故弄玄虚,好像自己很有学问似的。
其实,我写此文目的,只是再次警醒自己,写文章尽量避免发生出现错别字现象。因为我就是一个错别字大王呢。
简友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时不能拿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上面的一个“枇”字,与其同音的字有“琵”“皮”“脾”“疲”“毗”“蚍”等二十几个,怎能拿同音字随便使用呢?一般说来,汉字的形声字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上面的“枇杷”,它属于果类的,果从“木”,所以该用“木”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一下汉字的特点,写错别字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在这里我特别提到,在简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简友,把“抿嘴一笑”一词中的“抿”误写成“呡”,大概是认为,这是与人的口有关,才导致出现此低级错误吧?为什么不联想到与动作有关的“扌”字旁呢?
所以,我认为在简书写作中,除了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大约有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特点之外,手头还要放一本字典和词典,遇到不会写或者模棱两可的字或词,就要认真翻一翻字典或词典。
另外,文章写完之后,不要匆忙发布,自己多阅读检查几遍,一发现有明显的错别字,就要及时更正过来。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就不会闹出“枇杷不是此琵琶”的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