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张齐华公众号的文章中学生的思考篇,我也模仿起来,让同学们预习课本并记录下问题和发现。学生的脑洞大开,我也开始积极的备考,当时总结的方法有:列举法、筛选法、分解公因数法、短除法和一些规律。同学们都记忆深刻,看到同学们的收获知识的那些瞬间,心中特别有成就感。根据学生的问题合理的设计课堂,有着奇效的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先预习再上课,但是我没有准备最小公倍数的课件,我发现和公因数的方法是一样的,我打算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既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也将知识进行了联系,编与学生去理解和使用。下午改同学们预习时提的问题时发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联系?有大约5人左右提问。当时我都有些懵,心里有低估。后面改到程亚康同学的回答是:最大公因数是公共的因数,公倍数是公共的倍数,都有公共的意思。李胜坤和齐桂凡都写到:它们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名字,但是具体步骤不同。当时我就觉得,同学们都有发现的眼光来看待数学了,真好。虽然有脑洞大开的同学,但是真正发现数学本质的不少,比我心里预期的好太多了。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我的功劳呢?
还有一件事:胡广建和王印超偷偷的发现了一个规律: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并且从多个例子中去验证了,这个知识点是小学奥数中的一个技巧。但是却从同学们做题中去发现出来了,并且总结出来。真的是意外之喜,还好我在课堂上让他们说出来了,不然就太遗憾了。全班同学给他们鼓掌,我也及时的评价到:同样是做题,两位同学在做题中发现了规律,真的是有发现的眼光,用数学话说就是有数感,对数字有感觉。
这时我想到课程标准的中的一句话: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样相信只要学生有时间去发现,肯定让我们惊艳。同样因为他们对数学的热情,也感染了我,让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倒逼的过程让我们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