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分享到我在这次天赋主题年学习之旅热情测试导师班上,收获到的第一个改变是学会了用积极的心态去接纳爱,学会了敞开,学会了如何去构建更良好的人际关系,释放内心被封闭的力量。
(上篇详情见《「2017天赋潜能学习年」报告:开启我内在力量的一门课(上)》)
而当我放下曾经的执念,开始去敞开的时候,我又遇到了下一个挑战:如何在保持自己真实敞开的前提下,不受外界太多的干扰,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干扰。
我先说说容易受情绪干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吧。前男友是一个非常喜欢旅行的人,特别是独自旅行。当时我因为工作家庭的原因,几乎没有一天假期。每当节假日的时候,他就出去旅行了,我们的联络就仅限于短信和电话。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剧情。
我发短信过去,对方很久没回复,然后我就开始胡思乱想,在脑袋里给自己演绎各种剧本。通常都会归结到一个版本:他就是不够爱我,如果足够爱我就会跟我一样,每个小时都会跟我联系一下。
当一个人在感受不到爱时,通常会有两种反应:要么是躲在角落里独自舔舐伤口,消极抑郁;要么就是恼羞成怒发起攻击,两败俱伤。很不幸,我就是后者。我以爱之名责难前男友,怪他不关心我,并且上升到自我贬低的程度。结局可想而知,就是我假意提出分手(女生们懂的),然后对方就真的分手了。哈哈哈哈,现在想来,真是苦了前男友,遇见当时心智还不成熟的我,经历了一出泡沫剧。
用心理学的说法: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成年人修复童年创伤的最好时机。用身心灵的说法:每一个前男(女)友,都是上辈子的天使下到凡间来度化我们的。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亲密关系确实是情绪风暴的重灾区,如果能够在风暴中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及动力原因,那么就可以进入到真正的高质量关系,即: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完整的人格选择在一起。
(此处表白一下K先森,在人格独立的路上给了我很多指引~)
少有情侣恰好修炼到这个阶段,更常见的是:
1)你的人格完整了,但是我的人格还没完整,就成了“对的人,不对的时间”
2)我的人格好不容易完整了,又遇上一个人格还没完整的人,就成了“对的时间,不对的人”
3)你和我的人格都还没完整,那就是“不对的时间,不对的人”
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绪,摸索了一些自己的土方法,虽然略有成效,但是依然会不定期受到情绪大姨妈的影响。状态好的时候鸡血满满,爱心爆棚;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啥也不想做,自我效能跌到底谷。
直到上周我参加了热情测试导师班,跟着Janet老师学会了The work(一念之转),我才真正打通了情绪管理的最后一关。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的小状况都能够在瞬间转念调整,涉及至亲的重大情绪问题也能在12小时内转念调整。相比过去动辄数天的调整期,效率提升了很多,困在情绪漩涡里的时间越少,我能投入到创造价值的时间就越多。这也是我认为在时间管理里,必须增加情绪管理版块的原因。
The work(一念之转)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但是要真正掌握要义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要想获得The work(一念之转)创始人拜伦.凯蒂的认证,通常需要往返美国学习大概两年时间才可以。这也说明要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略通皮毛运用到生活中,并不是我天赋秉异而是“久病成医”,前期做了很多量的积累,如今只是有了质变而已。
THE WORK创始人拜伦.凯蒂
The work(一念之转)的核心是换位思考,艰难地换位思考。还是举一个我的例子吧,今天早上,我跟家人爆发了一次争执。换作往常,我这一周都不要想好好做事情了。但是,现在我还能在上海开往厦门的动车上情绪平和地码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首先,我需要辨识清楚我跟家人爆发的冲突真正激怒我的地方在哪里。也许对方只是做了事情A,但是真正刺痛我的是事情B。这个部分对于不常自我反思的人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寻求专业的咨询帮助不失为一个途径。由于我常年坚持自我反省,每天写自我总结,所以我很清楚在事情A的背后,真正激怒我的是家人对我施加的控制。
然后,我开始用一句话来阐述我的感受:我对这位家人很生气,因为TA总是用爱的名义控制我。接着我开始给自己做转念。
转念一:我对我很生气,因为我总是用爱的名义控制我自己。乍一听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当我仔细去回忆时确实能找到一些证据,证明我对自己施加了很多控制。
转念二:这位家人对我很生气,因为我总是用爱的名义控制TA。这一步会很难,因为这几乎是让我坐上被告席,然后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不过,我也能找到这样的证据。
到这一步时,我的情绪已经得到了纾解。因为当我看到:呵,我原来也不过如此,也用我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了其他人,受害者逻辑瞬间被瓦解。当我停止受害者逻辑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身心也从防御甚至逃避机制恢复了理智,开始拿回正面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为最后彻底反转,奠定了基础。
转念三:我对这位家人没有生气,因为TA总是很爱我。自然地,我也能找出很多证据。10分钟之前还是12级风暴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甚至升起了一些怜悯,怜悯自己原来只看到事实的冰山一角。同时也会对这位家人多了一些理解,懂得TA也是太缺乏安全感,才生出这么多控制欲,其实TA的痛苦并不比我少。
想到这里,我突然就很想去告诉这位家人:你的问题是出在哪里哪里,你应该怎样怎样。但是,我想起了Janet老师的一句话:真的吗?你确定是真的吗?这到底是谁的事情?
我要不要理解这位家人是我的事情,我不理解TA,我受苦;我理解TA,我释然;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是这位家人要不要理解我,是TA的事情。TA不理解我,TA受苦;TA理解我,TA释然;这都是TA的选择。当我去要求这位家人理解我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离了我自己,强行进入到了对方的世界。
这对于家长制传统、孝悌理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非常不容易。离开了谁的儿子、谁的母亲、谁的妻子的身份角色后,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我要去管儿子的事情,管女儿的事情,管丈夫的事情,管隔壁王老五的事情。然后,还扛着一杆道义的大旗:你看,我为了你都没有管自己的事情,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我只想说,求你管管你自己的事情。最近火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贺涵不也说么: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只要管理好自己,那就世界太平了。
一开始接触到这个理念的时候,我也是不能接受的。人怎么能只管自己呢?这多自私啊。可是,一旦当我们以爱的名义去管别人的事情时,从这个念头升起的毫秒间,不平衡感就产生了。我为你想这些、我为你做哪些,我容易嘛我。一旦对方没有回应,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回应,有付出感的一方就失衡了,要么消极抑郁,要么发起自卫式攻击,总之就是不消停。
这让我想起太阳和地球的一个比喻:但凡太阳想要多管一分地球的事情,多靠近或者少靠近一点地球,地球就会生灵涂炭。多么美妙的比喻啊,谁说爱只有人类才有,谁说智慧只出现在有字之书上?大爱如太阳,不远不近,不言不语。《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片段:英国人坐在骆驼上仔细看着他那些关于炼金术的古老书籍,圣地亚哥翻了几页书就放下了,转而开始观察眼前的沙漠。因为他认为书能教会他知识,而沙漠能教会他智慧。
愿我们都能从世界这本无字之书上找到真正脱离苦海的答案,也许就从明白这个道理开始:生活中多数痛苦都来自
1)操心上帝的事情;
2)管太多别人的事情;
3)没管好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我从热情测试导师班,从Janet老师身上学到的第二点:让情绪成为我的镜子,每一次情绪的升起都是在帮助我看到未被看到的课题。也只有当我们不再受情绪奴役,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