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菜根谭》之“修身”七
☞ 原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 品悟:这是执念的问题。身在尘世,是是非非来来去去,对对错错恩恩怨怨,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交缠纠结纷繁往复,一些人常常念往事之怨结而不能放下,导致过往本已将去的恨由如即将燃尽的灰烬,在执念的杂草芥蒂加持下,重新点燃旧怨新火,把人推向尘情之累世情之拖中不能自拔。
不但如此,执念偏颇者,既不能放下过去的恨,也执着于时下的怨,不分场合地坚持自以为是的立场,不分情由地执拗于自视清高的模样,不理智更不理性,让怨由心生欲从根来,不加控制妄自纵放,终归害人害己而妄自菲薄遗恨于心。
《小窗幽记》有言“处事不可不斩截,存心不可不宽舒,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又言“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以上正是对“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的最好行动指南诠释。隐然透出传统儒家的“忠恕温良”之道,释家的“静修宁安”之理,道家的“无为淡泊”之风,俨然是教科书式的为人处事训导。
对昨日之非或者今时之执的自身问题,要斩钉截铁般干脆利落,既不能落下尾巴授人以柄,还要自清污垢以自洁干净;而面对他人的问题,要存心宽恕收气容人,不与之计较而神敛味合,自然,理趣就不为尘情所累了,便可守静天宁而定一于自然,心情舒畅而身心愉悦,这,何乐而不为呢?!
有联于佛曰“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咱也不笑别人,能做到不让别人哂笑讥笑乃至耻笑,这就非常不错了;咱也不去容什么天下事,接受自已的不对,原谅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以宽恕之心容得下他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往事不可追,是非由他去;来者犹可待,行稳要致远。对过往,不纠缠于谁是谁非,只记得别人的好,这便是修性养心的理趣所在。不执念于时下的正确与否,摒弃陈见拔除杂念,让贪欲妄念无成长成势之机,便可行的端走的正,也能走的稳走的远,“理趣”一念的正行得道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