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爸爸在我的口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小,更少会出现在我公开的社交圈(如,朋友圈)里。我有爸爸,但爸爸对于我来讲更像只是一个角色的存在。
爸爸的话不多,整天都在外忙他自己的活,我不能说爸爸不爱我、不爱子女或不爱这个家庭,因为爸爸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爸爸几乎不打骂孩子,但也从来没让我感受过关心。
所以在我的心里对爸爸是没有什么期待的,感觉很中立,爸爸是爸爸,我是我。虽然小的时候也有过想要爸爸陪伴的美好渴望,但都因为绝望而不再有期待了。所以我没有了理想爸爸的标准,也不曾花心思去把爸爸塑造成理想爸爸,也因此就单纯爸爸而言我没有在爸爸那受过什么生理和心理的伤害。爸爸忙爸爸的,我忙我的,我们就像情感上没有交叉的两条平衡线。
而我对爸爸的更多认知和情感痛苦是源自于我的妈妈,妈妈是我和爸爸情感产生交叉的拉力。
由于爸爸的个性箴默寡言,所以对于妈妈的妻子身份而言,妈妈确实也饱受着情感缺失的折磨。哪个女人不渴望得到丈夫的爱,和丈夫有商有量的,而爸爸偏偏是不符合女人期待的男人。
爸爸的箴默寡言,硬是把妈妈逼上了一家做主发言的位置,把一个柔软温和的女人变成强而有力量有韧劲的女人。也因此妈妈对爸爸产生了诸多的怨言:没责任感、没计划、傻、只会干活、没出息、不会讲话、不懂社交、一开口就伤人、得罪人、老好人、没良心、不会为家庭子女着想、只顾自己……
这些怨言从小就在我耳边流淌着,潜移默化地深入我的意识,不知从何时何事开始,爸爸在我心目中就成了这些印象。我也觉得爸爸没用、傻、不会计划、老好人、不爱家、得罪人、总给妈妈添麻烦……
我完完全全站在了妈妈的这一边,帮着妈妈去讨伐爸爸。妈妈看爸爸不顺眼的事情,我也看不顺眼,甚至会直裸裸的言语攻击爸爸亦或是内心憎恨、埋怨爸爸。
举个最近例子:一位不是特别近亲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亲戚多次生病,其实每次妈妈都有拿钱给她,但爸爸还背着妈妈给它送去了比较多的钱,妈妈知道了就非常生气,说爸爸傻、给别人就大方给自己家人就不肯、自己辛苦赚的钱全都舍到外面去,家人不得一分……
听着妈妈的抱怨,我内心莫名对爸爸就生起一股怨恨的火,非常不舒服,对爸爸没办法理解,生气的说了句:“什么都别怪,老爸做什么事情都没计划,没想以后”。
我为什么当下如此生爸爸的气?完全只是受妈妈影响吗?还是我对爸爸一直都有期待?
我当时心里是这样的:气愤,自己的女儿都生病了,为什么不见的你把钱拿给我,而愿意去给一个不怎么亲近的亲戚呢?
我在期待爸爸的钱。我为什么要期待爸爸的钱呢?
因为我觉得爸爸给我钱就是爱我,不把钱给我而给别人那就是不爱我。原来我对爸爸爱的期待从未停止过。
我把爱的感受全都压到爸爸手上,爸爸随时掌控着我爱的感受,给不给我都无法左右,所以我经常为“不得”而换着法子拼命追逐着也怨着。
我该如何让爱的感受的掌控权回到自己手上呢?
爸爸的钱如果要给别人,就更应该要给我吗?
不。我已经不是3岁小孩了,18岁以前爸爸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吃喝和教育,但爸爸没有把我养到老的义务。爸爸有随意支配自己金钱的权利,谁都无权做他的决定。爸爸有爸爸自己的金钱观念,他的金钱观念是他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而形成,独一无二,和谁都不一样。我们没法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爸爸的观念、标准,因为爸爸的经历我没经历过。
况且在我看来,爸爸虽然寡言,但只要爸爸说话,那说的都是大实话,直爽、一语中的,一点都不傻,只是有时太直白了,所以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记恨。
爸爸还是个超级老实、善良、从不计较、同情弱小的人,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都有些雷锋精神(如,给生病的亲戚钱、给建房的亲戚钱、买耕田的机器吊谷的机器给周边人使用、种的很多好吃的都叫人去摘……)
正因为这些,所以被人叫“傻”,而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精神”。
确实我没在爸爸身上感受过太多的爱,但也没感受到过爸爸的不爱。所以我想也许爸爸爱的能量向外散发的太多太多了,以致于没有再多爱的能量聚回到小家里来。
但总归爸爸是有爱的,只是大爱小爱兼顾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