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艺术(华夏艺术之四)

九、元曲

《窦娥冤》“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关汉卿,曲圣,东方莎士比亚,曲凝重!

 《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莫道男儿心如铁,更不见满川江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实甫,浪漫主义兼现实主义,委婉。

《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蛰,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秋思之祖,情景交融,豪放潇洒。

《梧桐雨》白朴“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牡丹亭》“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智极成圣,情极成佛。

《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

十、明清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来,而是自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八十一难关,关关不同,一魔一妖,一仙一怪,都各有性格,活灵活现,唐僧和三徒弟,性格毕现,绝不混淆,综合起来,刻画人物,其中任何一段都是独立的好短篇。”

《水浒传》施耐庵“名篇辈出,人物鲜活,文笔绝佳。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三国演义》罗贯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聊斋志异》蒲松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那怪,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十八世纪,有这样一位文学家,站那么高,写那样一部小说,他不知道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艺术原理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宇宙观是释、道、色、空。他凭记忆再度感受从前的印象,从这种超时空的感受中获得了艺术家的无穷灵感。他以唯美主义的艺术风格写出了超现实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集诗词曲赋文传之大成,其对时、空、名、景的四大安排尤有特色:大手笔的时间、空间安排,睥睨千古,文中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或者说,有时间处就有《红楼梦》,有空间处就有《红楼梦》。人物名称取贾(假)姓,有关联又无关联。如秦可卿(情可亲),秦钟(情种),贾政(官也),王熙凤(弄权称霸),黛玉(忧郁),宝钗(实用)……

场景布置则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大观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红楼梦》写出了青春无与伦比的美,大观园是一场青春游戏,这游戏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让人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在,这么优雅,人原来可以这样去赏鲜花、赏落叶、赏月光,它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高贵,是真正的风花雪月。人在这个年龄对于自然的美,对于生命的慵懒,对于点点滴滴的哀愁,就是非常敏感,这是青春的特点,《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跳脱了时代和社会的限制,让人可以重返青春时光,让人活泼自由起来,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是一本描写从繁华到幻灭的书,从而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消极的书,我不这样想,我认为《红楼梦》最想表达的是,活出你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发光,我相信这也是《红楼梦》最精彩的部分。

十一、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

1)气韵生动:

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再说“生动”,就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即“迁想妙得”,一幅画既然不仅仅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去,这就叫“迁想”,经过一番曲折之后,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是为“妙得”。譬如倪云林画一幅茅亭,就不是一张建筑设计图,而是凝结着画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了画家的风貌。

2)骨法用笔: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有笔力,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骨力、骨气、骨法,就成了中国美学史中极重要的范畴,不但使用于绘画理论中,几乎对每一个人的批评都要,而且也使用于文学批评中。

3)山水之法: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画家的目光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这就是沈括说的“折高折远”的“妙理”,而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他却认为那不是画,不成画。中国和欧洲绘画在空间观点上有这样大的不同,值得我们注意,谁是谁非?PS:东西方造型艺术偶感:西方造型艺术更善于描绘人,描绘人的眼神,眉目传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追求的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之美!东方造型艺术更善于描绘物,描绘大自然,林泉之志,空无山境,追求的是一种山水意境,诗情画意!

山水意境: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缘起:林泉之志,空无山境”

“无我之境:关陕峻岭,江南平远,得其形,遗其气,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

“诗情画意:细节忠实与诗意追求!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有我之境;胸中之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有意无意,若淡若疏,至平,至淡,至无意,而实有所不能不尽者!”

十二、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

《乐记》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所谓“天地之序”就是礼,“天地之和”就是乐。礼是强调维持等级社会的秩序,乐强调争取民心,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两方面统一起来,达到巩固等级制度的目的。中国民族音乐,从古至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

十三、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飞动之美:

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2)空洞之美: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进来了。

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十四、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拟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漫多也。

1)用笔:

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即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罗丹说:“贯通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钟鼎文,在汉隶八分,在晋唐的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2)结构:

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西方美学从希腊的庙堂抽象出美的规律来,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等等,至今成为西方美学里美的形式的基本范畴,是西方美学首先要加以分析研究的,我们从古人论书法的结构美里也可以得到若干中国美学的范畴,这就可以拿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范畴作比较研究,观其异同,以丰富世界的美学内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是人们开始从字形的结构和布白里见到各时代风格的不同。

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