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课标中指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集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即要求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并养成自觉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此要求我认为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来唤醒学生对文化的关注度。


一、重视教材中的古诗文资源,提高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每一册书都提高了古诗文比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耳濡目染。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品析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注重对比阅读,把优秀诗词古文放在一块学习,加深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形成想象。


二、重视传统文化阅读文章特色的情景设置

       小学语文补编版教材中还出现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等既有地方特色、时代色彩又有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文章,在教学此类型文章时,教师应该通过视频资源设置情景,并让学生试着还原演绎场面和联系自己的生活,更加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三、课后补充同步阅读,通过品读名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语文每一册说都有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带领学生课后走进名著阅读,能激发学生对语文文化的兴趣。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设置了民间故事系列,五年级下册设置了四大名著系列;这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明白晓畅又妙趣横生的故事吸引孩子们关注传统文化,老师如果在其中穿梭教学提供阅读支架,便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利用阅读策略走进更多课外阅读中,积累对中华文化的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给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包容与尊重传统文化,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